他方才告知陳正儒,可以罷免自己的官職,這句話並非是氣話,也不是妥協,而是他的計。
平亂之計。
只不過,想要讓這個計劃完美實行開來,需要滿足很多因素,一個因素沒滿足都不行。
再者,許清宵也要拖。
只要時機成熟,他有信心,一舉殲滅這些叫囂的異族國。
彈劾自己對吧?
行,一個個都記下來,不弄死這幫異族國,許清宵還真對不起自己這些佈局。
就如此。
轉眼之間,便到了翌日清晨。
十二異族國彈劾許清宵之事,傳遍了整個京都上下。
百姓們極其憤怒,各大酒樓也紛紛在討論此事,沒有人不覺得憤怒,哪怕是一些曾經並不是很支援許清宵的人,也不由加入了聲討大軍中。
原因無他,區區附屬國,竟然要讓大魏罷免許清宵?
大魏是什麼?是上國之上啊,大魏的國事,輪得到你們這幫臭魚爛蝦插手嗎?
說句難聽的話,你們配嗎?
這是百姓們的憤怒。
而各大國公以及列侯武將們,也一個個暴怒了,先不說他們支援許清宵,其次身為武官,聽到附屬國這樣的要求。
上上下下都炸鍋了。
這些附屬國,當年就是太祖的小弟,一個個被太祖教訓的鼻青臉腫,如果不是留著佈局,這群異族早就殺光了。
後來看這幫異族這麼乖巧,而且一個個如此聽話,再加上能夠弘揚大魏國威,大家也就忍了,甚至太祖之後,還給予番商優待,援助各種資源,動不動賞賜牛羊馬群。
也算是皇恩浩蕩了。
結果這幫傢伙,不但不感恩,現在竟然敢彈劾大魏官員?
誰嗅不出這當中的陰謀啊?誰不知道十二異族國想要做什麼啊?
他們知道,所以更加憤怒。
今日朝堂當中,武官屢屢開口,想要諫言,討論此事,但都被陳正儒給壓下去了,女帝也絲毫沒有提起此事的意願。
以致於這些武官一個個心裡窩火,退了朝會後,把各家兒子吊起來抽了一頓,以瀉心頭之怒。
但又一連過了四五日。
朝堂之上,壓根就沒提這事,女帝似乎故意不提,想要強行壓下此事,而京都依舊有人在討論這件事情,但很快又被一股力量給壓下來了。
不允許京都討論此事。
可人的嘴怎可能堵住?
京都不讓討論,事情也早就傳開來了。
五日內,大魏上上下下都聽說了這件事情,民間謠言四起,大致意思就是,許清宵為人狂妄囂張,以致於異族國大怒,難以嚥下這口氣。
所以才會書寫奏摺彈劾許清宵。
雖然有這種謠言,可百姓們壓根就不信啊。
以往,許清宵的民望很高,除京都之外,許多郡府百姓也都知道許清宵這號人物,對許清宵還是頗有好感。
換句話來說,許清宵的路人緣還算不錯。
而這一次,縱有謠言四起,可無論如何有一件事不可否認,那就是附屬國插手大魏內政,這誰忍得了?
大魏百姓最起碼還是有血性的,這是民族國家的榮耀感。
七次北伐是輸了,可大魏的骨氣沒有消失,甚至還耿耿於懷記著這件事情。
自然而然,明白此事後,民間百姓直接炸毛了,各種謾罵這些異族國不是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