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古字,每一個都如同小太陽一般,懸掛在天穹之上,映照輝煌。
而許清宵的聲音,也不斷擴散。
這一次,已經不僅僅只是大魏京都了。
而是傳至周圍各郡各府。
千字文,意義太大,這不是單純的一本書籍,而是讀書人啟蒙之書,孩童上學,必須要從識字開始,可識字識什麼字,這是一個問題。
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啟蒙識字錄,而且教書先生一般也會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進行劃分。
可這些識字錄,大多數都是單獨的字。
許清宵唸的千字文不一樣,全文四字,對仗工整,條理清晰,文采斐然,不但可以讓孩童識字,還能懂得一些道理。
比如說秋收冬藏,其意便是秋天收割糧食,冬天便要儲存糧食,用簡單的東西,來講述一些不同的事情。
包括一些大魏典故,儒道典故,既能識字,又能明文,而且許清宵也有私心,將自己的個別典故寫在其中,倒不是需要才氣,而是需要民意。
當然主要也是合適,押韻對仗沒問題,否則的話許清宵也不會刻意強行。
人文、歷史、典故、農耕、祭祀、園藝、地理,等等東西都在其中,而且都經過完美修改。
這才是千字文經典所在。
不然僅僅只是識字,大魏不知道有多少本了。
而許清宵今日著的千字文,就是要為天下人整理出這一份統一的識字錄,這一千字運用到了大部分生活常識能用上的字。
不僅僅孩童可以學習,一些成年人也可以學習,無非是要慢一些罷了。
一個又一個金色字型飛向天穹。
與此同時,滾滾如長江般的浩然正氣再次出現,這一次連同三千里才氣一同出現。
不過這一次,許清宵沒有阻攔這些才氣入體了,他要突破到大儒境,需要這些才氣。
恐怖的才氣如銀河斜落般,湧入許清宵體內。
此時此刻,許清宵就如同一塊乾枯的海綿,瘋狂吸收著才氣。
而他的氣勢也越來越強,越來越恐怖。
六品正儒和五品大儒區別很大。
雖然只是一品區別,但相差卻是十萬八千里。
許清宵若證五品,那麼四品妖魔在他眼中,都是螻蟻,唯獨三品妖魔,或許還能與許清宵較量較量。
這就是儒術先天的強大。
更主要的是,抵達五品,許清宵便擁有言聖之力,上達天聽,無需再請聖意,只需開口,聖意便會感應。
當然聖意感應之後,是否凝聚,還是得由聖人之意自我判斷。
但光是這一點,已經是分水嶺的差距了。
一言之下,可滅妖。
一怒之下,可誅魔。
滾滾如黃河一般的才氣沒入體內,實際上不僅僅只是許清宵獨自吸收這些才氣。
所有聖器胚胎都在吸收這源源不斷的才氣。
他們要蛻變,直至蛻變到大儒器。
與自己境界保持一致。
而許清宵也一直在誦唸千字文。
直至最後。
“孤陋寡聞,愚蒙等誚。謂語助者,焉哉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