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才有精氣神在內。
作詞作詩可以慢慢來,調整韻腳以及更改詞彙。
怎麼寫呢?
久久思考後,許清宵睜開了眸子。
他放平了心態,目光注視著碧藍天穹。
忽。
一陣風吹來。
捲起許清宵的髮梢。
紙張吹動,傳來簌簌之聲。
剎那間,許清宵笑了。
提筆。
染墨。
許清宵面上帶著淡然微笑,他知道該怎麼寫了。
第一行標題。
【大魏安國策】
許清宵很是大膽,他給自己的文章直接取名大魏安國策。
當第一筆落下之時,許清宵書寫速度極快。
一個個字落在白紙之上,或許是因為想通了,也或許是因為開竅了,許清宵的字型整潔有神。
每一個字都注入了他的精氣神。
【大魏王朝,歷經七次北伐,國庫空虛,百姓疾苦,學生以為,安國之策,在於百姓,在於社稷,在於天下】
許清宵以北伐做文章開頭,直接指出大魏國庫空虛,引出自己想說的話。
大魏王朝,七次北伐,國庫空虛,打成這個樣子了,還有什麼資格去打仗。
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打仗苦的是百姓,不打仗苦的也是百姓。
大魏王朝建國如此之久,五代文帝,治理國家,國泰民生,雖有靖城之恥歷歷在目,但不可否認的是,五代文帝讓百姓安家居業,風調雨順。
也正是因為五代文帝的治理之下,武帝才可七次北伐。
所以想要打仗不是不可以,但得先賺到錢。
這是許清宵第一段文章的核心意思,寫法自然用了大量古詞,不可能如此直白。
當第一段寫出之後,許清宵沒有任何猶豫,直接落筆第二段。
如果說許清宵寫的第一段,還比較委婉,那麼第二段就徹底放開了。
所謂安國,離不開錢利,許清宵以大魏七百年曆史為基,出過無數俊傑,歷代皇帝,文治武功,文人之中又出過一位聖人,靖城之恥過後,又出了一位武帝。
打也打過,罵也罵過,基本上七百年王朝,什麼沒做過?
所以北伐之爭,不是大魏當下所急,民生大計,才是大魏眼下需要思考的事情。
百姓需要休養生息,大魏也需要休養生息。
所以百姓要賺錢養家,大魏王朝也需要賺錢養國。
【民窮則無糧,國窮則民亂】
許清宵第二段落下之後,揮筆寫下第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