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也經常有人來拜會吳彥。
“曾大人,請吧?”
吳彥也對營帳中的一個文臣客人示意,態度非常禮貌,讓這個文臣感覺有些意外。
從級別上來說,他是二品大員,也當過兵部左侍郎,現在是刑部左侍郎,完全碾壓吳彥這個正三品的一等侍衛,可縣官不如現管,沒有隨時面聖機會的他,在對待吳彥的時候,也是態度平等。
這個武夫,貌似有些不尋常啊。
吳彥口中的曾大人並不知道,吳彥之所以對他很有禮貌,並不是因為吳彥是個有禮貌的人,而是因為他叫曾國藩。
生於1811年的曾國藩,是道光十八年(1838)的進士,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親拔為第二,選為翰林院庶吉士,之後十年之間七次升遷,成為了如今的二品大員。
這個人的歷史評價其實兩極分化嚴重,有的人認為他是大漢奸,說他是曾剃頭,為了自身權勢和皇帝的信任,身為漢人卻殺了不知道多少漢人。
也有人認為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是古代官場上的標杆人物。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分歧呢?
在吳彥看來,用未來太祖對這個人的兩句話評論,就能夠完全概括。
第一句話是: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美無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
這句話是好評,而且好到不能再好了。
不說‘獨服’曾國藩這一點,只說未來太祖謙虛認為,就算是‘我現在處於他當時的位置,也不一定有他做的完美’,就足以證明對曾國藩的評價有多高了。
第二句話是: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
這句話是差評嗎?
也不算吧。
很多人因為這一句話認為,曾國藩還是漢奸,是需要打倒的地主,但在其位謀其職的道理,是個人都應該明白。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依託於時代發展造就的後世眼光,也不應該用來抨擊因為時代不同而造就的,被歷史侷限性所影響的人物。
曾國藩雖然滅了太平天國,殺了不知道多少漢人,但無論他是否身為漢人,都不應該以後世的眼光來看待他,應該以當時的眼光來看待他。
列強窺伺的情況下,太平天國突然起義。
曾國藩身為朝廷大員,難道要去幫太平天國?
洪秀全三次院試不中,只能做村子裡的私塾教師,而後建立上帝教,自詡為上帝之子,耶穌的弟弟,把孔子牌位換成了上帝牌位,妖言惑眾開始造反。
嘴上說著人人平等,可太平天國佔據南京之後,卻貪圖享受、爭權奪利,於是有了天京事變,自此太平天國也走上了下坡路。
曾國藩就算是沒有剿滅太平天國,甚至是投了太平天國,太平天國也成不了氣候,還是會被人剿滅,曾國藩這種能人,也必然會像石達開一樣被洪秀全逼的逃走。
當然了,也不能否認太平天國的歷史功績,但無論是以後來的眼光,還是以當時的眼光來看,沒有希望的太平天國,比腐朽不堪的清朝統治也好不到哪裡去,還是換湯不換藥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吳彥雖然是後世之人,也有後世的眼光,但他卻不會因為曾國藩殺了很多漢人而覺得一定要殺曾國藩。
要透過事物的表現看本質,曾國藩被人詬病之處,此時不僅還沒有發生,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清政府。
而且在吳彥看來,曾國藩雖然看不上太平天國,但這並不代表著曾國藩也看不上他的大明帝國。
雖然他的大明帝國還只存在於他的想象中,但卻已經把曾國藩預定為大明帝國的閣老之一,大明帝國肯定是和明朝一樣,沒有所謂的宰相這個制度,只有內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