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讀書讀傻了之輩,此刻文武百官對皇帝口中的“天地殺劫”,有了更深一層的見解。
尤其是有些喜歡看雜書的官員,更是回憶起了古籍中關於“天地殺劫”的可怕描述。
掃視了一眼眾人,“朱厚煒”近乎咆哮的吼道:“都給朕聽好了,征伐四方乃我大明王朝存續下去的一線生機。
誰要是敢阻攔、或者是仁心過了頭,那就拿他的九族家眷去填這場殺劫!
不要給朕裝糊塗,朕不相信你們對天地殺劫完全沒有了解。就算是大明要完蛋,那也是倒在征伐的路上。
朕不喜歡坐以待斃,更不會替人背黑鍋。若是大明保不住了,你們一個也別想獨善其身。
除非你們能夠更好的渡劫之法,否則現在誰敢阻攔、添亂,就是在壞我大明的江山社稷,一經發現一律九族連誅!”
望著陷入瘋狂的皇帝,文武百官都被嚇得不輕。幾名年輕的官員想要冒頭的,卻被座師一把拽住。
大家都是聰明人,知道現在已經不是利益之爭,而是江山社稷的存亡之續。
甭管皇帝的策略靠不靠譜,起碼也是應劫之法。在沒有更好選擇的情況下,大家也只能硬著頭皮上。
至於由此導致武將做大,動搖文官集團的權力地位,現在也顧不上那麼多了。
同武將鬥法,總比和天地鬥法要簡單。
“北旱南澇,地動山搖”,如此大規模的天災集中爆發,眾人沒有想法是不可能的。
內閣諸位大員受傷的受傷,裝死的裝死,根本就沒有人出來接皇帝的話茬。
迫不得已,作為武勳之首的英國公張侖,只能硬著頭皮上前說道:
“陛下,此次地動聲勢浩大。皇宮之中都遭此大劫,民間的情況只會更加嚴重。
當務之急,還是先穩定京中局勢,謹防白蓮教妖人之人趁機作亂。
請陛下下旨,令順天府組織救災,授命五城兵馬司、錦衣衛加強巡邏,嚴防地痞流氓趁火打劫。”
見武將出來搶活,原本想要裝聾作啞躲過去的文官大佬們,此刻紛紛從昏迷中醒來。
習慣了和稀泥的內閣首輔李梓豪,當即諫言道:“陛下,若是天地殺劫降臨,那麼這場地震就不會侷限在京城一地。
按照古籍記載,歷次地發殺機,波及範圍都是遍佈天下,絕非一朝就可結束。
臣肯請陛下下詔,減免受災地區今年的賦稅,勒令各州府全力組織救災,同時督促各地衛所配合地方官州府行動,嚴防亂黨趁勢掀起動亂。
自古大災之後,必有大疫。朝廷還應當立即著手準備防疫工作,免得後面措手不及。”
……
聽了大臣們陸陸續續的諫言,朱厚煒的神色稍微有所緩和。爭權奪利歸爭權奪利,大臣們還是知道做事的。
比起前面那幾屆聲名遠播,只會拿皇帝當筏子刷聲望的當世“名臣”,總體來說還是有所進步的。
事實上,文武百官心目中的“世之名臣”,和皇帝心目中的“名臣”完全是兩個概念。
前者之所以受推崇,那是因為他們維護了士大夫集團的利益,比如被備受文人推崇的古之聖人“董仲舒”、“朱熹”……
可是在皇帝眼中,這些傢伙還真不如倍受非議的“陳平”、“狄青”、“段熲”之流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