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被韓陽派遣運輸船,運輸到了距離這顆恆星足足3光年遠的地方,在那無盡的浩瀚虛空之中停留了下來,對準了這顆藍巨星。
之後,是第一批中微子望遠鏡。
這些中微子望遠鏡具備同樣的防護力量,但單個質量就大了許多,達到了約50萬噸。
韓陽造了一萬臺,同樣放置到了距離3光年遠的地方。
再之後,其餘各種型別的探測器總計造了超過10億臺,全部放到了那裡。
它們整體呈現出均勻的分佈。以這顆藍巨星為球心,以3光年為半徑,隱隱將這顆藍巨星環繞。
再之後是第二批探測器。這一次,韓陽將它們放置到了距離藍巨星2.9光年的地方,總量同樣約為10億顆。
再是2.8光年,2.7光年,一直到距離1光年為止。
此刻,韓陽總計製造了300多億顆探測器,令其大致均勻的分佈到了藍巨星周圍。
其中,距離藍巨星越近,防護等級越高。
在1光年範圍以內,韓陽佈設的探測器密度陡然提升。從1光年距離到1光月距離之內,空間縮小了許多倍,探測器的總數量卻提升到了1000億顆。
1光月之內,探測器密度再度提升。
並且,從這個距離開始,韓陽所製造的所有探測器,無論它是哪種型別,全都具備了大致相同的外形,也即類似於釘子的形狀。
在面對藍巨星的方向,是一層直徑較大的圓形釘帽。這層釘帽將起到類似於盾牌的作用,儘可能保護身後的主要設施。
釘帽之後,則延伸出一條圓柱體。
在圓柱體之內,則是韓陽所製造的探測器的探測模組,或者是伽馬射線,或者是引力波,或者是中微子。
在這個距離上,來自於藍巨星的輻射已經相當猛烈,探測器必須要考慮到防護與散熱。而在真空之中,熱量只能透過輻射來傳遞,效率較低,韓陽便只能製造出圓柱體的外形,儘可能的將過多的熱量散發出去,以保護核心裝置。
韓陽便以這樣的形式,一點一點的向位於核心的藍巨星延伸。且越接近它,各種探測器的密度越高。
在距離縮短到僅剩10億公里的時候,探測器的鋪設戛然而止。
但探測器的製造並未停止。非但沒有停止,韓陽反而造出了更多。
在距離藍巨星10億公里到3光年之間,如此廣袤的空間之中,韓陽一共才只鋪設了總數不超過3000億顆探測器。
但單單隻在距離10億公里以內,韓陽便總計準備了超過4000億顆探測器!
以平均一顆探測器質量為一萬噸計算,這便是總計4000萬億噸的質量!
作為類比,地球大氣層的總質量,也不過才5.15萬億噸左右。而此刻,韓陽便將相當於地球大氣層總質量的80%左右,全都造成了探測器,準備鋪設到藍巨星周圍!
之所以此刻沒有鋪設過去,是因為就算此刻藍巨星還未爆炸,其周邊輻射也太過猛烈,就算是專門為藍巨星周邊環境所設計的探測器,都無法在那樣的環境之中生存太久,最多能正常工作個十個小時罷了。
現在就鋪設過去,基本上等於白白扔掉。
韓陽打算等到超新星爆發發生之前幾個小時的時候再鋪設過去。
為此,韓陽專門研發了一種過載特製空天母艦。
這種空天母艦,一艘就可以載重超過100億噸。但同時,它沒有超光速航行模組,沒有武器系統和常規防禦系統,有的僅僅是一些專門針對藍巨星周邊環境定製的防禦設施,和一些大功率的推進器而已。
這樣的話,造起來就簡單了許多,造一艘正規空天母艦所需要消耗的時間內,韓陽能造出100艘此刻這種空天母艦。
無非是堆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