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秦、燕二國的決定,趙姜極其震驚!
緊隨大驚而來的,便是大喜!
現在的代國比之趙國勢大,趙姜留在代國能享受更大的權力和更優渥的物質條件,所以趙姜第一時間就已經決定要繼續留在代國。
待到趙姜向代王嘉表達了他的堅定後,代王嘉必會更加認可他的忠誠,並以高官厚祿為謝禮。
若是哪天代國亡了,趙姜扭頭就能投奔趙王遷,彼時趙王遷難道能苛待了趙姜不成?
代王嘉是趙姜的族侄,趙王遷也是趙姜的族侄,這可都是實打實的實在親戚,僅憑這份血脈關係趙王遷也不能苛待了趙姜!
更重要的是,趙姜這一脈僅有兄弟三人,大哥二哥都為趙國戰死沙場,僅剩他這一根獨苗苗哭著跑回家,憑藉他這一脈對趙國的苦勞與犧牲,趙王遷也不敢苛待他!
所以趙王遷重立趙國對於趙姜而言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他能不開心才怪呢。
可惜,身為王室子弟的人只有趙姜,而無李牧。
跌坐軟榻,李牧苦澀喃喃:“本將本以為大王被俘,趙國便亡。”
“本將卻不曾想到,秦文信侯還朝的第一條諫言就是將大王送往燕國。”
“彼時本將不解此舉深意,以為秦國乃是意欲折辱大王,本將還因此頗恨秦國,欲為大王報仇。”
“卻未曾想,秦國竟是會令燕國於此刻禮送大王回返、以存亡繼絕之名助我大趙復國!”
即便是以李牧的政治智慧也能看得出,燕國幫助趙國復國不過是秦國的任務罷了。
趙國復國,既能讓本就並不寬闊的東北地區愈發混亂,又能削弱代、燕兩國,更能讓代國的處境變得極其尷尬、代王正統之名不存。
而秦國不親自出面,則只是為了避免日後秦國滅趙之際讓天下人認為大秦出爾反爾而已。
但此舉卻也愈發鮮明的表露出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決心和迫切,讓天下人都能看得出代、燕、趙三國的處境有多危險!
代國迫切的需要李牧去保護社稷,趙國也迫切的需要李牧去保護社稷,但李牧只是一個人,他沒辦法把自己切成兩個用!
李牧迷茫又無措的喃喃低呼:“本將該如何自處!”
“本將究竟應該為哪位君王而戰?”
“本將究竟是代臣,還是趙臣!”
“本將該怎麼做才能不負先王恩義?!”
李牧是忠誠的,但他的忠誠與後世鼓吹、讚揚的忠誠並不相同。
李牧不忠於代王嘉,也不忠於趙王遷,甚至不忠於趙國社稷,更不會因為誰坐上了王位就忠誠於誰。
李牧只效忠於趙孝成王丹和趙悼襄王偃對他的恩義!
李牧的忠誠吝嗇而又理智!
在李牧看來,李牧一人性命已可全恩義,完全不需要讓他的家眷也為趙而死。
所以即便原本歷史上的秦趙關係更加惡劣,李牧圍殲秦國上將軍、一拳險些錘碎嬴政的統一夢,王翦屢殺李牧心腹愛將、挑撥離間,秦趙之間仇深似海,都把對方視作頭號大敵,天天盤算著怎麼弄死對方。
但李牧依舊在趙王遷登基後不久就把長子李泊連同李泊的三個兒子一起送往大秦,一邊猛攻大秦一邊拜託身在大秦的李氏族人舉薦李泊於大秦出仕,及至唐朝時期,李泊的後人竟已繁衍發展成為五姓七望之一!
李牧的忠誠熱烈又愚蠢!
趙王丹拜託李牧為他的兒子而戰,趙王偃也拜託李牧為他的兒子而戰,李牧都應下了。
那麼在李牧看來,哪怕豁出這條命也要實現他的諾言!
所以即便是廉頗的前車之鑑近在眼前,廉頗給出的參考答案就在手邊,即便猜到趙王遷有心殺他,李牧依舊試圖用他那蹩腳的辯才去為自己解釋,而不是如廉頗一般領兵突圍、轉投別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