揹負著全國的希望,慄恪率領五百衛兵離開了令支塞,奔赴秦軍大營。
燕國史官們梗著脖子想與慄恪同往,秦國史官們削尖腦袋想鑽進大帳,欲以手中竹簡記錄下這事關燕國存亡、事關天下大局發展、甚至可能成為戰國曆史里程碑的一次遊說。
但無論是秦國史官、燕國史官,亦或是燕國使臣團的隨行人員都沒能隨慄恪一同進入秦軍大帳。
他們只能眼睜睜看著慄恪於一月二十五日日中(11:00)昂首挺胸的踏入了秦軍大帳。
於一月二十六日日昳(13:00)方才面色潮紅、腳步虛浮的走出了秦軍大帳。
環顧一雙雙急不可耐、忐忑擔憂的目光,慄恪先是面向秦軍大帳拱手一禮,而後轉身面向燕國使臣團,振奮高呼:“秦長安君實乃仁義君子,不願見蒼生苦楚。”
“秦長安君已應允我大燕請求,將親率秦軍精銳北上漁陽郡,調停燕、代之戰,予萬民以生息之機!”
“我大燕,不會亡!”
聽著慄恪的呼聲,所有燕國使臣盡數激動的高呼:“下官為相邦賀!”
“我大燕,不會亡!!!”
震耳欲聾的聲浪向慄恪撲面而來。
亢奮之情退去的慄恪再難支撐己軀,順著這聲浪便仰面向後栽去!
“相邦!”
“相邦可無恙乎?!”
“秦軍之中可有醫者?本官不吝重金,只求尋得醫者診治我大燕相邦!”
燕國使臣們驚慌失措的撲向慄恪,七手八腳的把慄恪抬向空地,苦苦哀求秦軍為他們尋找醫者。
兩國史官和愛好史學的臣子將領們卻是犯了難。
代國非但不曾為處於同盟狀態的齊國復仇,反倒是巧取豪奪故齊青壯,更是調轉矛頭攻打另一個同盟國燕國,迫使燕國不得不向處於盟而同攻狀態的秦國求援。
秦長安君擱置秦燕之仇、秦燕之戰,以敵國主帥身份北上調停代、燕兩名盟國之間的戰爭。
秦長安君此次出征,不只是改寫天下大勢的一次出征,更是進一步踐踏盟約神聖性,讓天下人都更無法信任盟約的重要事件,日後各國合盟、為敵之際很可能會提及此事為例。
如此重要且意義巨大的歷史節點,他們必不可能視而不見,但他們該怎麼寫?
慄恪究竟是怎麼說服嬴成蟜的?他們半點都不知道啊!!!
“因燕太子丹遣刺客刺殺秦王一事,秦長安君恨燕深矣,燕相恪究竟是用了何等手段、又是說了什麼言辭方才能讓秦長安君放下心頭成見,甘願親自率軍調停代、燕之戰?”
“燕相恪昨日日中便已入中軍大帳,今日日昳方才出營,久聞秦長安君輕視女色,若非韓夫人趁其不備為其納了小星,長安君府恐無女眷,再看燕相恪這腳步虛浮的模樣,難不成燕相恪他出賣了……”
“嘶~~~慎言!慎言!汝欲死乎?!某倒是以為燕相恪乃是趁帳中獨秦長安君與燕相恪二人之際,拔劍脅迫秦長安君,二人僵持一日有餘,秦長安君方才妥協!”
“汝聽聽汝在說些什麼!那可是陣斬敵將、衝鋒陷陣的秦長安君!其勇雖遜於都尉角,其一身勇武亦不可小覷,若僅只秦長安君與燕相恪獨處一室,該膽寒的人合該是燕相恪才是!”
“諸位切莫忘記史家風範,必當如實記錄才是!”
史官和史學愛好者們揹著人群嘀嘀咕咕,發散思維揣測著大帳內發生的一切。
最終,史官們取出竹簡,齊齊寫就一行文字:
【慄恪說秦,使長安君興兵止戰。】
一件足以改寫天下格局的大事,被區區一根竹片所承載。
但短短十二個字如何能抒發史官們激盪的情緒?
幾名史官對視一眼,不約而同的淺笑欠身,退至遠處,拿出另一卷竹簡揮毫潑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