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一切都建立在大秦能迅速獲得勝利的基礎上。
只有秦趙之戰獲勝,趙國的糧食才能成為大秦的糧食。
如果久戰不勝,那大秦必將因糧草之困而收穫一場失敗,甚至因此而釀成國內餓殍千里!
賭的太大了!
嬴成蟜雙眼瞪大:“臣弟此策怎麼就激進了!”
“調上將軍翦所部北上方才是穩妥之舉!”
嬴政沉聲道:“主次不明乃是兵家大忌!”
“上將軍翦、上將軍齮皆是我大秦上將軍。”
“若兩位上將同時北上,誰主誰副?”
嬴成蟜理所當然的說:“自當以上將軍翦為主。”
桓齮難不成還能當主將?
確實,桓齮曾經當過王翦的主將。
但在嬴成蟜看來,桓齮他能力不夠啊!
嬴政擺了擺手:“臨陣換將更是兵家大忌。”
“寡人不會因為上將軍齮的一次失敗便否認上將軍齮的能力。”
“此戰之失,只是因上將軍齮所部兵寡而已。”
嬴成蟜肅然道:“以臣弟觀之,上將軍齮確實比之趙武安君有所差距。”
“即便兩軍兵力相當,上將軍齮依舊難以戰而勝之。”
“臣弟之策,方才是穩妥之策!”
一眾將領面面相覷。
如果是其他將領說這番話,哪怕他列舉了諸多證據也絕對會遭到所有將領的齊齊怒斥。
桓齮乃是我大秦上將軍,豈是你能置喙的!
但偏偏,說這話的人是嬴成蟜。
即便嬴成蟜沒有給出證明和理由又如何?
嬴成蟜的戰績就是他做出如此判斷的最佳背書!
然而嬴政卻毫不猶豫的呵斥:“荒謬!”
“勝敗乃兵家常事,豈能因一場小敗便否定上將軍齮的能力?”
“無需再諫!”
目前有一種說法是樊於期與桓齮是同一個人,提出這個說法的人是現代的楊寬教授,楊寬教授認為《戰國策·趙策》‘李牧數破走秦軍,殺秦將桓齮。’中的‘殺’是筆誤,應該寫作‘走’,也就是逃的意思,並由此推測桓齮奔燕,成了樊於期。
楊寬教授的整體推論沒有任何旁證和依據,唯三的支點只在於《戰國策》可能寫錯了,秦王政十五年以前樊於期未曾有記載,秦王政十五年以後桓齮未曾有記載。芝士認為除非楊寬教授是穿越者,否則這個推論都是非常不負責任的疑古派證法,用來發營銷號還好,用來做研究實乃荒謬,按照楊寬教授的這套邏輯,我們甚至可以懷疑王賁更名為范增,跟著項羽去打天下了!
且在馬王堆出土的《刑德·甲篇》中有這麼一段‘刑、德十五年合木……軍大敗,將死亡。’大意為秦王政十五年屬木,秦軍大敗,將領死亡。馬王堆二號墓主人是辛追的丈夫、跟著劉邦一起打天下的軑侯利蒼,利蒼生活的年代距離桓齮和樊於期生活的年代相差只有幾十年,辛追的族內長輩曾與桓齮同殿為臣,而作為能跟著利蒼陪葬的資料,芝士認為可信度是比較高的,所以芝士有理由支援王蘧常教授的觀點,即在秦王政十五年的番吾之戰中,秦軍大敗,桓齮戰死,亦即桓齮和樊於期不是同一個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