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背盟行不義之戰,秦國當攜大義出兵。
趙國行偷襲之舉,上將軍齮敗也無錯。
群臣當即拱手:“臣附議!”
嬴政沉聲道:“現在,議一議該當何如!”
又是一句話,將朝議的話題引向正軌。
蒙武上前一步,拱手一禮:“啟稟王上,趙武安君兵出滏口陘奪長治地,又出井陘威逼晉陽。”
“此舉可能是以重兵逼迫上將軍齮無法救援長治盆地,臂助趙武安君所部侵吞太行山。”
“然,末將卻更傾向於趙國此戰所圖甚大。”
“趙國絕對不會在侵吞太行山之後便收兵止戈!”
“故而末將諫言,發兵二十五萬以增援上將軍齮所部,且當儘快發兵,以免趙國攜大勝之勢繼續進軍。
從軍事層面考慮,蒙武的選擇是正確的。
別管是不是偷襲,李牧都一戰打掉了桓齮三成兵力,這足以證明李牧絕非易於之輩。
在前線雙方將領能力相差彷彿的情況下,如果想要獲得勝利,後方能給的支援只有更多的兵馬和糧食!
韓倉趕忙上前質問:“然,現下正是秋收之際。”
“若於現下大興兵,秋收怎麼辦!”
“我大秦糧倉內的糧食根本無力支撐四十餘萬大軍在外久戰!”
長安犁讓耕種變得更加便捷。
但長安犁它管種不管收啊!
長安犁確實在耕種階段節省了更多的人力、幫助大秦開墾了更多的田畝。
但如此一來,大秦秋收之際需要的人力反而更多了!
蒙武心下無奈,誠懇的說:“至少也要儘快增兵二十萬!”
“如此上將軍齮方才能在趙軍的兵鋒之下形成守勢。”
“否則,疆域淪陷,我大秦的糧食只會被趙國收割,成為資敵之糧!”
韓倉希冀的發問:“只增兵五萬,能否助上將軍齮之能形成守勢?”
“只需半個多月我大秦就能完成秋收,一個月後自然可以大興兵增援上將軍齮。”
“上將軍齮只需要堅持一個月,我大秦此戰便能更加充裕!”
蒙武搖了搖頭:“本將以為,這很難!”
其他將領也盡數搖頭。
李牧速戰的目的就是為了打崩秦國的信心,逼迫秦國放棄秋收立刻調兵北上。
他的目的達到了。
在長治戰役後,大秦的將領們普遍不看好桓齮能夠僅憑十三萬餘兵力擋住李牧的三十萬大軍!
就在此時,嬴成蟜突然開口發問:“只有趙國的動向嗎?”
“楚國方向未曾有訊息傳回?”
蒙恬搖了搖頭:“楚國仍在對內剿匪,未曾轉移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