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成蟜瞳孔猛然一縮,驚聲大喝:“右翼舉盾!”
八夫更是收起長鈹,親自持盾掩護在了嬴成蟜身側。
一輪箭雨落下,三名家兵不幸中箭落馬。
聽著家兵的悲鳴,嬴成蟜看向攔在面前的敵軍怒聲爆喝:“爾等將領以箭矢射殺爾等,爾等還要為其死戰乎?!”
“即刻退去,離開戰場,本君保爾等不死!”
痛擊友軍最大的代價根本就不是暴漲的傷亡數。
而是士氣!
為了獲得勝利,所以你就拿箭射我?
憑什麼!
我的命不是命嗎!
既然無論如何你都不給我留條活路,那督戰隊和所謂的‘敢退者死’就都成了笑話!
“散開,都散開!”
“俺不打了!俺也不給家主當奴僕了,俺就想活著!”
“快讓路!攔路者死!”
攔在嬴成蟜面前計程車卒,亂了!
遠處計程車卒在往這邊擠,近處計程車卒卻只想逃!
嬴成蟜見狀鬆了口氣,再度喝令:“收縮陣型,右翼盡數持盾!”
“向左轉進,目標西北方向。”
“鑿穿敵陣!”
芝士看到有讀者覺得‘二三子’過於口語化且對人不尊重,覺得‘二三子’是‘你們兩三個小子’的意思。
但芝士認為不是這樣的,‘子’在先秦的分量很重,‘二三子’比‘諸位’更加正式、書面化,蘊含著更多的重視和尊重。
目前已知‘二三子’這個詞最早的出處是在秦穆公時期,公元前630年,秦伯(秦穆公)素服郊次,向師而哭,曰:“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左傳)。
這裡的二三子,特指百里孟明、西乞術、白乙丙這三位大將。
勾踐戰敗後也說:“昔者之戰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左傳)。
這裡的二三子指的則是越國的臣子們。
而在《論語》之中,二三子也非常常見,《論語》:“儀封人……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一文中,二三子是訪客對孔子門徒們的稱呼,同時孔子本人也時常稱呼他的弟子們為二三子。
隨著時代發展,‘二三子’引申出了‘二三君子’的含義。
在辛棄疾《賀新郎》、孟浩然《洗然弟竹亭》、韓愈《山石》還有蘇軾等諸多文人墨客的詩篇之中都有這個詞的出現,而文天祥《贈秘書王監丞》中更是直接使用了‘二三君子’。
所以芝士不認為‘二三子’中的‘子’是小子的意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