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河間獻王所蒐集的,全部夫子弟子流傳下來的記。
一共二百四十篇。
但是裡面實在是有一些傢伙寫得不堪入目,質量低得離譜。
如果說滿分一百分,那大概是哪個倒黴催最後一名的論文給留下來了,當做教導後人的典型範例,比如說,你小子,寫得什麼東西,看看,看看,連你某某師叔都不如!
或者說,你已經不錯啦,比你那師叔強得多了喲,老師很欣慰。
想當年那小子才是……
這種學派氛圍裡面,總是需要這麼一個角色來鼓勵大家的。
環顧周圍,如果沒有找到的話,可以掏出鏡子看一看。
於是精簡之後,變成大戴禮記八十五篇,小戴禮記四十九篇,各有申述,有編者的引申和修改部分,屬於是孔門論文精選版本,由當時儒家大學者九江太守叔侄完成。
至於最後?
當然是最少的版本留下來了!
充分說明,不想背書,不想背論文,是從古至今所有讀書人的共性。
考試資料,考試重點,越少越好!
二百四十篇考試範圍和四十九篇裡面,三歲孩子都知道選哪個了。
導致最後二百四十篇哪個,包括被勉強客氣地評價為,‘優劣不一’裡面的,某人,某某人,某某神將的課後作業被當做了廁紙留在了歷史的垃圾堆裡面,八十五篇版本的在大唐年間就丟失到了三十九篇,充當讓某劍聖識字的偉大任務。
四十九篇的留在現在。
而到時候大家想要拋棄四十九篇重選更少的,已經來不及了。
董越峰秉持著歷史學家在遊戲裡被稱作團滅發動機,追根問底的特性,翻出各種的史料,甚至於連當年戴聖,就是現版本禮記的作者,他不是被尊稱為聖,而名字就這麼叫的。
大概是他父親覺得自己兒子永遠成不了聖人。
所以直接給他兒子取名做聖。
這樣對方叫他兒子就是像稱呼孔聖一樣的尊稱。
對他的稱呼也變成了‘戴聖的父親’。
瞧瞧,多有面子,白嫖了一個‘聖’字。
這是來自於父親的大勝利。
而董越峰翻閱著戴聖的寫作筆記,看到其中有一條——大概意思是。
五鳳元年,自典籍處尋得一‘記’,不知其作者名姓,所說頗有奇異之處,為夫子所批甲上,列於最高,卻和其餘諸賢人文風不一,尋遍七十二賢子,無一符合,擔憂若放在三千弟子之列,為人所輕。
故而牽強附會,偽稱為夫子所言。
後世之人,萬不可忽略。
他訝異,翻開了這一篇,被戴聖不惜牽強附會到夫子身上,也要留下的文字——《禮記……》
…………………
春秋之年。
“多謝老師解惑,弟子先退下了。”
在曾經夫子教授弟子的地方,一位少年儒生聽完了老師的解答,沉默之後,點頭起身,恭敬一禮,而後要退去,在這個時候,他的老師突然將他喚住,想了想,轉身從櫃子裡取出一堆小心保護的竹簡。
遞給那少年。
“你如果還有困惑的話,可以看看這些。”
“這……”
那少年不解,還是雙手接過自己的老師給的竹簡,再拜後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