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至於,蕭寒從殿試中只看了那些參加殿試的,都把那些春闈落榜的給忽略了。
“記得給我篩選一下。”
“畢竟這次不是選官員,有著親耕經歷的最好,至於理論知識,其實反而不是也別重要,畢竟,理論指導,有我們幾個完成。”
蕭寒補充說道。
“哈哈!”
“這次倒是你說差了。”
“能留下來回不去的,一個世家豪強、富商巨賈家的子弟都沒有。”
“都是貧苦百姓,你想從裡面找一個不會種地的都不好找。”
朱標笑道。
翌日。
朱標藉著要配合蕭寒,選擇民夫下聖旨的由頭,成功從馬皇后不斷要求的各種大婚前期準備中抽身而出。
“風雪,這些就是那些從春闈中落榜,然後回不去的平民子弟。”
朱標帶著蕭寒到了一處賑災棚。
這一處賑災棚裡的人,和其他等著領粥的流民完全不同。
雖然同樣灰頭土臉,衣衫襤褸,甚至賑災棚中還有這一些異味。
但是這些人沒有一個眼中是奔波輾轉的疲憊和麻木,他們眼中都帶著堅定和執著。
甚至對於吃粥也不像其他流民一般大口貪婪,而是心不在焉,更多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手裡的兩本書上。
一本大明農學要術,一本大明字典。
蕭寒所編撰的大明農學要術,用的可不是後世的簡體字,上面的大明官方文字很多都非常繁瑣,這些半路出家讀書的百姓,上面的字能記住一半的都已經屬於天賦不錯了。
更多的,都是一邊翻書,一邊翻字典。
能夠從家裡翻山越嶺來到應天府參加春闈的,心智自然都要強於尋常人。
他們不認為這一次春闈落第是自己真的不行,而是準備的太匆忙,對於大明農學要術還沒有吃透。
他們要留在這裡,要等,等下一次科舉。
他們相信,未來一定可以和那些第一次就成功的天才一樣,成功透過大明的科舉,晉升為朝廷命官,光宗耀祖。
大不了,等大明朝廷開墾荒地下發下來,跟著流民一起種地,一邊種地,一邊研讀大明農學要術。
一次考不上,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
反正,在家裡也是種地,在這裡也是種。
勤能補拙之下,早晚可以成功,就算最後沒能有幸登臨天子之堂,起碼,也算是為了這一切而努力過。
倒在路上,也總好過,因懼山高路遠,而畏縮不前。
“咳咳!”
“陛下有旨!”
看著這些還在認真研讀大明農學要術的襤褸百姓,李恆清了清嗓子,一聲吆喝。
而直到此時,大多數人才看到了朱標、蕭寒的到來。
“那,那是太子殿下!”
“天,天哪,太子殿下居然來了我們這裡!”
“真的假的,你沒看錯。”
“絕對是真的,當天春闈之前,太子殿下親自發表講話,我遠遠見過。”
“草民參見太子殿下!”
“草,草民參見太子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