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錢的事情交給張俊,趙桓暫時將這件事放在一旁。
接下來要見的這個人,是目前所有人裡面最關鍵的一個。
因為趙桓決定,暫時將抗金的帥旗交給他。
這個人與張俊同音不同字,叫作張浚。
張浚,絕對是南宋史上最重量的人物之一。
他是政和八年進士,曾任樞密院編修官、侍御史等職,現任太常寺主薄。
靖康年間,他擔任的還是中下級官職。但趙構登基以後,張浚便迅速的崛起。特別是劉苗之變時,他約呂頤浩、張俊、韓世忠等人勤王,一戰功成,被趙構任為知樞密院事,成為南宋政權的軍事統帥。
著名的中興四將,都曾經是他的部下。
雖然宋朝一向的規矩都是文人掌兵,但張浚能以三十出頭的年紀,統帥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岳飛這四大猛人,而且能讓他們服服帖帖,確實有他過人之處能。
除了軍事上的才能,趙桓更加看重的,是張浚堅決抗金的態度。
張浚的後半生,幾乎都在為抗金事業做貢獻,也幾乎都在於朝中的議和派做鬥爭。
幾起幾落,都與他堅決抗金有關。
但不管朝局如何變化,職位如何升降,他的態度始終都沒有變過,一直將恢復山河、收回故土作為畢生追求的目標,直到死也沒有變過。
…………
對於身前的這個年輕人,趙桓有一種很複雜的情緒,欣賞、期待甚至還有一絲嫉妒。他不過比自己大上幾歲,卻舉止有度,進退有據,不急、不躁、不媚、不傲,沉穩得如同一座山。
與這樣的人打交道,不能玩弄太多的權術,不如直截了當些好。
讓桂忠賢給張浚賜了座,趙桓便開門見山,向他闡述了自己想要抗戰的想法。
“官家想要抗戰?”
饒是張浚性情平淡沉穩,初聽趙桓的想法,也不禁微微動容。
對於官家的性子,張浚認為自己是瞭解的,用優柔寡斷四個字來形容最合適不過。
當前這種極其被動的局面,也正是他這種性格所導致。
當初還有選擇餘地的時候,他在各個選項之間搖擺不定。
主戰吧,想贏怕輸,不敢以全部兵力跟金軍玩命;
主撤吧,又不甘心放棄繁華的汴京城,放棄皇城的安樂窩;
主和吧,又不願意對金人俯首稱臣,折了官家的面子。
否則的話,不管是戰、是撤還是和,只要能堅定的選擇一種方略,局勢也萬萬不會糟糕到如今的地步。
官家今日忽然又起了抗戰的念頭,而且還特意將自己這個閒官散員招來商議,一時之間張浚也沒弄清,趙桓到底又想幹什麼。
時至今日,抗戰已經失去了最好的時機,就連張浚這個一向的主戰派也看得出。與金人議和,最大限度的儲存實力,而後勵精圖治,將來再一雪前恥,似乎才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莫非官家的老毛病又犯了?”
張浚眉頭微皺。
“德遠(張浚字)勿疑。此番朕抗戰之意已決,絕無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