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了,祁王弟肯去金營議和,於大宋江山,乃是大功一件。朕無物可賞,今日便任你領開封牧,賜封……,晉王!”
趙桓見眾人都無異議,略微思忖了一刻,又宣佈一道旨意。
此言一出,群臣又是一臉的驚容。
領開封府牧,封晉王,對於大宋說,有著特殊的含義。
當初太祖駕崩後,他已有成年的子嗣趙德昭與趙德芳,且都無明顯過失。為何太祖沒有依照歷朝歷代的傳統,將大位傳於下一代,而是傳給了他的弟弟趙光義,這還要從大宋開國的由來說起。
據《宋史》記載,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病重。她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便將太祖及宰相趙普招致病床前。太后先是問太祖,“大宋的天下如何得之?”太祖答道,“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積慶也。”太后說道,“不然,正由世宗使小兒御天下也。假使柴氏有長君,天下豈能為汝所擁有乎?汝死後當傳位汝弟。四海至廣,能立長君,國家之福也。”太祖頓首泣道,“敢不如教誨!”太后又對趙普說道,“爾同記吾語,不可違背也。”趙普乃依太后遺命,在床前寫成誓書,藏於金匱之中,命謹慎小心的宮人掌管。這便是北宋歷史上著名的金匱之盟。
杜太后說的沒錯,太祖作為歷史上改朝換代最輕鬆的開國之君,除了他的雄才大略外,根本的外因還是他遇到了最好的歷史時期。
周世宗意外病死,留下孤兒寡母,由六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便是所謂的主少國疑。加之五代時期,皇權易手如家常便飯,作為臣子,特別是手掌兵權的軍閥,根本沒有多少從一而終的覺悟。正是這樣的歷史背景,才讓太祖輕易的取得大位。若當時後周在位的是一位成年國君,太祖很大機率終其一生也不敢暴露自己的野心,只能作為臣子終老。
杜太后病死之時,太祖的次子趙德昭年方十一,四子趙德芳年僅三歲,都還未成年。
是以杜太后的做法,在當時是有特殊的歷史原因,也是很符合現實情況的。
太祖似乎也是個重諾之人,依照杜太后遺命,一直將太宗當做接班人培養。太宗的職位由殿前都虞侯、泰寧軍節度使、大內都部署,一直升到同平章事(宰相)、行開封府尹兼中書令,乃至最後任東都留守,封晉王。
然而大家都似乎都忘記了一件事。
杜太后死的時候,太祖的子嗣確實年幼,但孩子總歸是要長大的。
到開寶九年(976年)的時候,趙德昭已經是個二十幾歲的青年。加上此時大宋政權的根基已經穩定,太祖心理必然會有所變化。據後人推測,當時太祖已然後悔,不願意再兌現金匱之盟的承諾,還是想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
當然,就算太祖當時有這種想法,但最後的事實是,他的想法並沒有實現,太宗依然取得了大位。
這又牽扯到宋初另一樁有名的疑案,斧聲燭影。
後人便是根據這樁疑案推斷,太宗的皇位是透過非法手段取得的。甚至就連金匱之盟,也屬子虛烏有,不過是太宗為了證明自己上位的合法性,授意趙普等文人,杜撰出來的。
歷史的真相如何,早就湮滅在時間的長河裡。除了當事人,誰也不知道。
但太宗以晉王身份登上官家的位置,這是事實。
是以晉王這個封號,在有宋一代成了禁忌,從來不會輕易賜封。
這些歷史典故,趙桓不是不清楚。
賜封趙模為晉王,恰恰就是為了引導大家往這個方面想。
為什麼這樣做,他有他的考慮。
一方面,給予趙模這樣一個特殊的封號,讓他到金營議和時更有底氣,也會更加的積極,增強他的主觀能動性;
另一方面,金軍裡有許多的漢人,他們必然也很清楚這個典故。一旦他們將趙模視為皇位的接班人,對自己不親去金營的惱怒可能會降至最低,增加他們與趙模坐下來談判的機率。
只要能坐下來談,不管談不談的成,對趙桓都是有利的。
因為談判,不過是他拖延時間的手段。
…………
對於晉王封號的含義,群臣當然也清楚不過,他們也清楚官家對此清楚不過。
今日趙模能夠得到這個封號,便意味著他很可能就是大宋的下一位官家。
繼承人的問題,關於國本,乃是歷朝歷代最重要的大事,在某些人看來,甚至重過外來的威脅。譬如明朝被李闖打破北京城,之後又被後金接管,南方的那些王爺不想辦法聯合起來,怎麼恢復祖宗的江山,反而自己打得不亦樂乎,所爭不過就是誰才是正統的繼承人。
趙桓雖然年輕,卻也有子嗣。今日這般做法,不得不讓群臣猜度他的真正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