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七年十二月,形勢越發危急。
趙佶急忙寫了一紙禪讓詔書“傳位於皇太子”,將鍋一把甩到兒子趙桓的頭上,便帶著心腹蔡京、童貫等人逃往亳州。
君旨父命,趙桓明知道這是一個鍋,而且鍋大如天,也不得不接。
宣和七年十二月十一日,趙桓即皇帝位,越明年,改元靖康。
既然接手了,攤子再爛,也還得收拾。
此時的趙桓還有一腔熱血,一方面對父親甩鍋給自己感到不滿,內心深處,卻又期待自己有一番作為,能挽狂瀾於即倒,重振太祖太宗的大宋江山。
實際上,趙桓即位後,也幹了幾件得民心的事。
首當其衝的,便是除掉六賊。
何謂六賊,便是徽宗朝的六大寵臣,蔡京、童貫、朱勔、梁師成、王黼、李彥。
要說北宋滅亡是亡於徽宗,六賊的功勞至少佔到七成以上。
是以北宋的百姓對其六人是恨之入骨,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
靖康元年正月初三,李彥被貶賜死。
靖康元年正月二十七日,王黼被貶遭殺。
靖康元年正月二十九日,梁師成被貶縊殺。
靖康元年七月,蔡京被貶病死。
靖康元年七月,童貫被貶斬殺。
靖康元年七月,朱勔被貶斬殺。
第二項舉措,是任用抗金派主力李綱,決心抗金。
李綱乃是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的進士,歷任監察御史、權殿中侍御史等職,後得罪蔡京等人,被貶為起居郎。
靖康元年時,李綱任太常少卿。
此時的金軍已經渡過黃河,東西兩路大軍,開始合圍汴京。
如何讓金軍退兵,乃是趙桓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
他想起李綱一向主張抗金,便將他召至御前,詢問抗金之策。
李綱一番應答深得趙桓之心,便升他為尚書右丞(副宰相),並任東京親征行營使,負責汴京城的防務。
這兩項舉措,使得汴京城內外軍民稍稍心安,大宋似乎也在往正確的軌道上行駛。
要是能夠堅持這樣在正確的路上走下去,歷史書上最恥辱的一頁,或許會有機會被趙桓改寫。
但是這唯一的機會,他並沒有抓住。
趙桓的悲劇實際上源於,他多疑的性格和搖擺不定的立場。
一方面,任用李綱,向全體軍民表示了抗戰的決心;另一方面,在白時中的慫恿下,準備隨時離開汴京,向南方逃跑;私底下,在金軍圍城以後,又接受李邦彥的意見,派知樞密院事李梲接觸金人,以期能夠割地賠款求和。
就這樣,趙桓一直在是戰是和是逃之間搖擺不定,從來沒有下過任何決心。
正是在趙桓這樣的態度下,讓後世的歷史書,記載了以下北宋覆滅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