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他的主教練眼裡,擁有這麼多速度型球員,那就應該發揮出來。
例如羅本,就該讓他拿球,肆無忌憚地去衝,用速度去生吃對手。
但楊浩認為,這種方式對球員的長遠發展不利,對成長也不友善。
簡單點說,很容易被對方針對,很容易受傷。
就算撇開傷病不說,過份地依賴速度,會嚴重拖累球員在其他方面的成長。
前世的羅本不就是這樣?
從格羅寧根到埃因霍溫,從切爾西到皇馬,羅本出道就是巔峰,拿到球就是沖沖衝。
他的右腳練過沒有?他的射門練過沒有?他跟團隊的配合意識有提升嗎?
羅本在切爾西最受人詬病的是什麼?
獨!
為什麼獨?
就是因為他裝備庫裡的武器太單一了,主教練對他的使用也太單一了,進而形成了一種固定思維,拿到球就是要衝。
然後,一直在受傷,最後變成了玻璃人。
楊浩對他們的使用就更加節制。
速度就像核武器,別整天動不動就拿出來耍,它就應該用在刀刃上。
要麼不用,我用了就要克敵制勝!
沒有足夠把握的時候,我就跟隊友打配合,二過一撞牆、斜傳身後、控球內切……
耐心融入到球隊整體戰術裡面去,透過傳球、拉扯、跑位,不停地尋找機會。
當機會出現時,我再用自己的速度,給予對手閃電一擊!
這樣的好處就是,球員的團隊配合意識會更強,還不容易被針對,不容易受傷,同時技術還能更加全面。
但壞處就是,穩紮穩打,一步一個腳印,進步較慢。
這不難理解。
如果楊浩現在為羅本量身打造戰術,讓他盡情邊路一對一,用速度去生吃對手,擔保他能迅速成為西甲的過人狂魔,他的速度和技術能在極短的時間裡,衝擊所有的球迷和媒體。
他會跟著聲名大噪,然後身價飆漲,所有人都說:哇噻,天才啊!
然後呢?
跟前世一樣,去巴薩,去曼聯,或者去切爾西,然後一味地依賴速度,過猶不及,就頻頻受傷,最後變成玻璃人。
如果將來運氣好,受傷太多,速度適當慢下來後,開發出了右邊路內切的技能,那就是楊浩前世看到的巔峰時期的羅本了。
那要是運氣不好,沒開發出來呢?
不好意思,又是一個被傷病耽誤了的羅仲永。
但好像沒什麼人去想過,羅本出道的時候,如果放慢速度,穩紮穩打地成長,充分提升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那結果會是怎麼樣的?成就會不會比前世更高?
這一點,楊浩是有發言權的。
那就是阿德里亞諾。
在楊浩培養了兩年後,他現在的右腳簡直比前世好太多了。
而隨著右腳的提升,阿德里亞諾地整體實力簡直可以用飆升來形容。
這就是科學合理的培養所帶來的成果!
楊浩一直都覺得,從90年代中期,隨著博斯曼法案生效後,人才流動越來越自由,頂級聯賽,尤其是頭部豪門球隊的人才供應嚴重過剩。
這導致他們真的就是把球員當做耗材,完全不去考慮長遠發展,拿來就用,用完就扔。
無所謂的,用廢了一下,我最多再花點錢去買下一個。
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