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精細與綿長,比水勢之浩大更令雷俊印象深刻。
對面其他天理修士見方岳如此強悍,連忙一起出手,流星雨般密集打來眾多墨字。
但方岳剛才章句靈氣凝聚下,並非只顯現一條巨大的靈氣長河。
連綿山峰立起,高聳入雲,懸於滄海之上。
難以計數的山峰並排之下便彷彿堅不可摧的牆壁堡壘,將漫天流星般的墨字全部攔下。
雷俊遠遠望去,山峰如真實般,被墨字擊打,連續有土石開裂,下滑滾落。
但山峰本身巍峨而立,不見半點動搖。
面對理學修士,下三天層次的交鋒,大唐修士佔據壓倒性優勢。
中三天層次的交手,雙方同境界的情況下,大體勢均力敵。
而上三天層次的較量,天理修士便開始佔優。
大唐修士冒險搶攻,反而容易把自身搭進去。
可方岳一招之下,攻防兼備。
連綿高聳入雲的山峰,被對手的墨字擊打不見動搖,但馬上就被方岳本人控制,地動山搖,大片高峰主動傾倒。
恐怖的山岩彷彿從天而降,把靠近的理學修士全部砸落,並狠狠向海底壓去。
給方岳的對手多準備一番,憑制義、祖制、綱常等法門隨時間推移而效力越來越大,此戰或許還有懸念。
但現在則當場被直接壓垮。
方岳面無得色。
雖然他能勝過同境界的七重天理學大儒,但以平均水平論,有氣運加持的理學修士,勝過大多數儒家詠誦一脈的七重天大儒。
看似嚴苛、僵硬的同時,理學修士有過人的洞見之能。
接觸多了,方岳如今已經瞭解相關情況。
儒學修行,大境界方面,不論哪一脈道統,第一重天一般統稱為開蒙,修行過程甚至亦大同小異。
第二重天名目也大多相同,統稱為養氣。
但第二重天時具體修行過程,便開始有了分別。
故而習慣上有時也稱經學一脈二重天為修身境界。
稱詠誦一脈二重天為入韻境界。
稱神射一脈二重天為引弓境界。
類似說法,古已有之。
天理那邊的儒家修士,在這方面亦不例外。
只不過除了大家名目都一樣的一重天開蒙境界外,理學修士的修行第二重天,往往稱之為理氣境界。
這是理學修士一脈修行,最基礎也是最核心的根基之一。
理氣相合,理為體,氣為用。
理為一切之根本,乃萬法萬物歸宗。
而理學修士一大法門,同樣稱之為理氣。
實戰鬥法中,作用主要體現在快速體察對手部分奧妙並化歸己用,衍生各種理氣規制。
這也幾乎是每一個理學修士二重天時修成的本命術之一。
隨著他們修為提高,至中三天、上三天階段時,亦會有所昇華和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