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6月初,第8屆“富士通杯”8強賽在中國棋院打響。參賽的各國高手匯聚京城。
“早就想向小強學習一盤了,這次終於有了機會。”
“不敢當,不敢當,您千萬別這麼說。。。”
賽前的招待會,李小強的手和王立誠先生握在一起。面對王立誠先生如此說辭,李小強連忙謙虛。
這次的8強對陣情況有點意思。兩盤中日對抗,仔細一看,卻是4名華人棋手。在看那邊,兩盤日韓對抗,卻有3位韓國人。真正正宗日本血統的棋手只有小林光二一位。外籍棋手在日本圍棋界的強勢,這種情況已經延續了很多年,並將繼續延續下去。
李小強和王立誠先生雖然從來沒有在正式比賽中碰過面,但彼此之間並不陌生。嚴格說起來,李小強從小到日本參賽的時候,就受到林海峰先生,王立誠先生等華裔棋手的多方照顧。因此雖然比賽在即,賽前卻看不到一點劍拔弩張的氣氛。
王立誠先生也是這樣,他現在看上去同樣也是一臉輕鬆。和李小強簡單攀談幾句後,他甚至興致勃勃的說起了其他的事:
“小強,你前兩期和吳先生探討的那個棋形很有意思啊。哈哈,不滿你說,上星期我剛用吳先生那個構思,在“十段戰”中切了趙治勳一盤。”
“哦,還有這樣的事?那趕緊把那盤棋擺來看看。。。”
王立誠先生說的,其實就是吳清源先生的“二十一世紀圍棋下法”。
說實話,吳先生的“六合之棋”,“二十一世紀圍棋”名氣雖然足夠響亮,但影響力卻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原因很簡單,職業圍棋是很殘酷的,也是很現實的。就像真實歷史中的那樣,當李石佛下出他那著名的“李石佛的單跳”,“李石佛的拆二”,大家雖然對他那種棋評價不怎麼樣。普遍認為那種下法“稍緩”。但是並不妨礙大家跟風。這裡面的理由,自然是因為李石佛用這種下法贏過很多棋,這種下法是經過實戰檢閱過的。
而吳清源先生提出的新下法,叫好的人雖然多。但真正效仿,真正願意在實戰中運用那種下法的棋手卻並不多。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因為那種下法並沒有經過多少實戰檢閱,因此即便是吳清源先生提出來的下法,也沒有多少職業棋手願意冒風險。
當然。並非所有職業棋手都是這樣。在真實歷史中,至少有2位棋手受“二十一世紀圍棋下法”影響頗深,並且取得很好效果。這兩位棋手,一位是芮廼偉,而另外一位,則是王立誠先生。
“廼兄”自不用去說她了,她現在是吳清源先生正式登堂入室的關門弟子,待在日本雖然沒有正式比賽下,但是她作為吳清源先生的助手,目前正在幫助吳先生整理他的著作。“廼兄”能在過幾年的時候成為韓國的“芮國手”。她能在番棋賽中多次讓曹李師徒吃癟。她這兩年在吳清源先生身邊的學習自然是功不可沒。
同樣的道理,王立誠先生後面能成為日本的“棋聖”,能成為所有日本棋手中對外戰績最好的棋手,“六合之棋”對他的幫助同樣很大。
這些東西可不是別人猜測的,而是王立誠先生自己親口承認的。因此在這個時候,見王立誠先生一見面就和自己談論起“六合之棋”,李小強一點也不覺奇怪。
吳清源先生提出的“六合之棋”有很多人都聽過,但絕大部分人的理解都相當膚淺。李小強曾經聽過不少普通圍棋愛好者這樣說:
“吳先生的“二十一世紀圍棋下法”啊,我知道,不就是那步“尖衝無憂角”嗎。。。”
說實話。別說是普通棋迷,就算是相當多的職業棋手,對“六合之棋”的瞭解也僅限於此。
真要細究起來,像“尖衝無憂角”那種棋從手法上看來平淡無奇。並沒有什麼值得了不起的地方。這步棋真正體現的,還是一種價值觀,一種判斷。如果你認為“無憂角”是好形,那麼這步“尖衝無憂角”你就下不出手,因為你會認為這步棋是“損招”。如果你認為“無憂角”是“凝形”呢?認為“無憂角”的效率並不算高呢?這樣的棋就不妨多下下。
沒錯,圍棋中的判斷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有不少職業棋手都認為。圍棋中其實就是判斷最難。但這是因為難,這種東西反而沒人說得清楚。例如吳清源先生提倡下這步“尖衝無憂角”,這就是因為他判斷“無憂角”其實算是“凝形”,尤其是在大貼目時代,“無憂角”的效率實在不算高。但是吳先生的這種判斷就一定對嗎?其實沒人能夠說得清楚。
因此可以這樣說,類似於這樣的判斷問題雖然很重要,但職業棋手學習這樣的東西,用處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