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怎麼打,如何打,指揮權卻在譚將手中,那些豪商名義上是護衛隊的東家,可王通給了譚將指揮權,真正這種各家商團武裝共同行動的大場面,統領協調的,也只有譚將有這個權力。
譚將想的很明白,這樣的金礦必然是科爾沁部極為看重的,而且這位置等於是個關口,打下了這裡,再向東,草原東部的幾個大部就沒有什麼地利了,只能在草原上和大家浪戰,這樣的地形,裝備著火器和大車的商團武裝不會吃虧,而且過了這段山麓餘脈,薊鎮那邊支援也是方便了很多。
這麼重要的地方,科爾沁部定然會有支援,甚至會在草原上廣尋同盟,在這裡大打,既然是這樣,那就不能輕視此地了。
實際上譚將也明白,目前商團武裝極為浮躁,憑藉著火銃加大車的戰法,又有拿著大刀長矛的勇悍武人,還有騎馬的剽悍城傍騎兵,這幾個月在草原上的戰鬥基本上都是戰勝,讓他們信心越來越足,也是越來越輕敵。
這樣的心態,從來都是失敗的根源,順風順水的勝仗打了這麼久,要是突然碰上個硬骨頭,恐怕就要有大麻煩了。
所以要行萬全之策,所謂萬全之策很簡單,那就是積蓄力量,把滿套兒作為基地,在那裡湊足了優勢的力量,然後再去打。
金礦,這個詞本身就是閃閃發光,對逐利的商人們吸引力實在是太大了,來到滿套兒的商團武裝越來越多,這些武裝也都是越來越蠢蠢欲動。
而且當初清洗滿套兒的時候,當曰裡戰鬥的結果,滿套兒這些漢人的悽慘遭遇也都是被商團武裝看在眼中,義憤填膺之餘,少不得要去周圍掃蕩報仇,
這個掃蕩固然是劫掠了不少財物,但也把附近遊蕩的幾個部落都給趕到了那個金礦的附近,讓金礦能夠動用的力量大大增強。
更麻煩的是,積聚力量需要時間,各家商團的武裝力量在草原上各有目的,有的在圈牧場,有的在尋找鹼湖,還有的再擄掠部落,甚至還有試探商路的,彙集在滿套兒需要時間。
滿套兒這邊的商團武裝達到五千人左右的時候,已經是九月下半,這之間還有種種的亂事。
信心滿滿的各家商團武裝核心雖然是虎威老兵,但主體卻都是招募的各處勇悍之徒,這等人很少有軍中的精力,沒什麼紀律,無法無天,就算是虎威老兵自己做頭目久了,而且是平民身份,心思也和從前有很大的不同。
這幾千人在滿套兒聚集,亂糟糟的一片,當真是麻煩的很,而且歸化商團有個預設的規矩,那就是先到先得。
大家都去燒殺搶掠,誰先動手拿下就是誰的,金礦在這邊,自然也是這個道理,那邊現在能出戰的騎兵最起碼有六千,六千騎兵算什麼,在這火銃跟前,在這大車跟前,一切都不值一提,只要到了那邊,肯定能大獲全勝。
在這個思想下,儘管譚將盡力約束,還是有幾支不知死活的商隊武裝先去了,結果也是在眾人意料之中,死傷慘重,甚至有全軍覆沒的。
靠近山麓,那邊的地形已經不是一馬平川,大車結陣都未必順暢,如果被韃虜騎兵或者步卒突入那就是災難了。
說起來也算是巧合,在九月下半的一次私自攻擊中,居然碰上了下雨,大車已經結成陣勢,可火銃在雨中無法打響,被韃虜騎兵用鐵鉤拉開大車,衝了進去,到最後只有兩個人騎馬跑了回來。
好在是近千人的死傷讓自大輕敵的商團武裝總算是警醒了些,趕到滿套兒的譚將也更容易約束各家隊伍。
十月中能夠發動戰鬥,這是譚將做出的判斷,但這也有個麻煩,那就是十月中的草原已經開始變冷了,金礦的韃虜可以將牲畜宰殺之後凍起來,肉食能夠長時間的儲存,也就是說,他們不必要擔心食物耗盡,可以做持久的戰鬥。
他們不知道的是,科爾沁汗向金礦這邊派出了一名臺吉,科爾沁部也準備慎重的對待這次戰鬥,檢驗下商團武裝的戰力。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