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萬曆十四年的十月,滿套兒金礦周圍方圓百里已經成了個戰區,所有的商團護衛都被勒令不能隨意離開鎮子。
在外面活動的只有那些依附歸化城的城傍騎兵,他們和滿套兒金礦中的韃虜騎兵經常有小規模的衝突,而在滿套兒這邊駐紮的商團武裝,則是在譚將的管理下進行艹練,要打攻堅戰,而且對方在人數上佔有優勢,地形上並不適合大車陣的展開,必須提高各支商隊武裝的協作和配合才可以。
科爾沁部的動作並不僅僅是一味的加強滿套兒的力量,在滿套兒再向東的區域內,有各家商隊佔據的水草地、鹼湖,和貿易點,在十月之後,這些貿易點受到了科爾沁部騎兵的襲擾,損失慘重。
火器是有限的,並不是每一份聚居點都會裝備著火器,因為戰線在東邊,他們都以為自己在後方,是安全的。
科爾沁部對這邊的地形畢竟是熟悉,知道如何過境而不被滿套兒的商團武裝發現,即便是被那些城傍騎兵發現了,太小的力量也沒有辦法阻止大股的騎兵,而且就算是回去通知,大車行進的速度終究比不上騎兵。
以為自己是後方,疏於防範的據點不少都是吃了大虧,騎兵呼嘯而來,這些據點不少連個木牆都沒有,就被對方直接衝了進去。
他們的武器充其量就是大刀長矛,但在這種冷兵器的較量下,對於科爾沁部的騎兵可沒有什麼優勢可言,死傷慘重這是必然的。
實際上在據點被打掉了五個之後,滿套兒這邊的商團武裝才收到了訊息,因為在茫茫草原上被韃虜騎兵圍殺,想要逃出來都很難。
這些據點實際上沒有什麼力量,商行養衛隊本就是一筆不小的花費,商人逐利,如果不是王通強制姓的規定,而且這些武裝可以搶掠來好處,早就有商人要叫苦放棄了,但擴大規模,依舊是那些大豪商才做的事情,很多規模不夠的商戶,甚至是將自己的衛隊交給大商人們託管,自己掛個名頭就是,
這次攻打金礦,按照歸化城中投入力量越多,得到好處越多的規矩,能派來人手的豪商都是將盡可能多的武裝派了過來。
商團武裝是有限的,這邊用的多了,另一邊自然就用的少了,那些新打下來的水草地和鹼湖什麼的,就沒有安排多少護衛,甚至是不放什麼護衛。
既然沒有防備,結局也就可想而知,佔據的地方被韃虜騎兵一個個的拔除,死傷不少。
對這樣的局面,中小商人心疼的捶胸頓足,大商人們卻更下了決心,一定要將這滿套兒金礦拿下來,打下之後,損失都可以從這上面找補回來。
對於一切按照規矩來,並沒有貪多嚼不爛的三江商行來說,自然沒有這樣的事情,一切都還完好。
如今到了這樣的局勢,譚將也顧不得其他處的亂局了,滿套兒商團武裝的物資已經積攢了不少,後勤路線又是從龍門所和古北口兩處運送,押運物資的都是邊將私兵和商團武裝,不用擔心搔擾。
譚將索姓是任你如何,我只打一邊,他將敵人首級的懸賞增加了一倍,讓跟隨商團武裝的城傍騎兵出去遊擊私掠,讓騎兵對付騎兵,以大車和火器為主的商團武裝則是專心艹練,準備攻打滿套兒金礦。
因為對於科爾沁部來講,其他處可以不爭,但這個滿套兒金礦,即是大的財富來源,又是地理上的門戶,不爭不可能。
不管他在草原上安排了多少的力量,只要商團武裝去進攻滿套兒金礦,這些遊擊的力量就必然要去救援,而且戰鬥的形勢會變成商團武裝喜歡的陣地戰。
十月下半,大同鎮又是來了一支隊伍,這支隊伍說是大同的商行護衛,可實際上卻是馬家和大同各家軍將的私兵以及本地豪商招募人手湊起來的,有了這支隊伍的加入,滿套兒的商團武裝人數已經接近七千。
戰鬥就是在這個時候打響了,大隊人馬在滿套兒魚貫而出,趕往金礦,什麼計謀局勢,真要到了戰鬥將近,也就是簡單的比較力量。
四千多城傍騎兵扈從在商團武裝周圍,科爾沁部撒在草原上的輕騎都是趕往滿套兒,這段距離,行軍不過一天,大軍行動,小股騎兵的滋擾已經沒有任何作用,靠近了反倒是會被城傍騎兵一口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