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雖然對於李自成進行了百般封鎖,但是他可以從西洋人這裡搞到自己夢寐以求的燧發槍以及彈藥。
華夏入主莫臥兒帝國後,使得英國東印度公司幾乎失去了在印度的所有據點。
儘管華夏人保留了他們在印度的個人資產,並且允許他們展開貿易。
但是肯定比不上他們直接殖民奴役這些印度土著收益高。
因此他們急需尋找一個可以阻止華夏擴張腳步的合作物件。
仍然佔據莫臥兒帝國西北部的阿富汗總督李自成自然就成了他們的首選。
英國的東印度公司不但將自己在印度儲存的燧發槍同火炮以低價轉賣給了李自成。
甚至還派出了一支由1200名英國人、荷蘭人、葡萄牙人以及西班牙人組成的僱傭軍加入了李自成的軍隊。
因此李巖此時面對的可不是一支由少量大順軍同一幫阿富汗土著組成的烏合之眾。
而是一支火器化程度很高的聯軍。
這支聯軍不但擁有大量的遂發槍,甚至還擁有不少18磅紅夷大炮。
如今華夏已經換裝了最新的乾熙1635式步槍。
之所以改稱步槍,不再稱其為火銃,是因為這是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後裝槍”。
這種步槍使用紙殼定裝槍彈,射手透過槍機從後面將子彈推入槍膛,然後扣動扳機,由槍機上的長杆形擊針刺破紙殼子彈,撞擊底火,引燃發射藥,將彈丸射出。
這種後裝步槍的發射過程比前裝槍簡化了許多,發射速度也提高了四到五倍,允許射手在臥跪甚至跑動中裝填子彈。
徹底解決了火銃射速慢的問題。
但是光是後裝槍,還不能被稱作為現代步槍。
那種圓形的彈丸無論是殺傷力還是射擊精度都不夠高。
不過這個問題最終還是被解決了。
一名叫王輝的華夏士兵發明了一種全新的子彈,這種子彈被稱為“王輝彈”。
王輝彈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圓錐形底部設計,這種設計使得彈頭在發射時能夠膨脹並緊貼槍膛內的膛線,從而封閉彈頭和槍膛之間的空隙,同時使燃氣無法外洩,並使彈頭在膛線的壓迫下高速旋轉。
這種設計解決了前裝線膛槍裝彈困難和滑膛槍射程精度低的問題,使得步槍在戰場上變得更為有效。
這種彈藥的設計靈感來源於南印度部落使用的吹箭,其尾部由柔軟且有彈性的木髓製成,能夠防止空氣流失,從而將箭發射出去。
王輝正是受到了這種吹箭的啟發,最終提出了“王輝彈”的設計理念。
華夏的“乾熙1635”原本就是李獻忠致敬“毛瑟1899”的,如今又解決了子彈的問題,使得華夏的步槍殺傷力大大提升。
雖然李自成的阿富汗聯軍佔據了有利地形,不過華夏軍隊依舊依靠自己的“乾熙1635”重創了對手。
“乾熙1635”的有效射程達到了200米,射擊間隔更是隻有區區幾秒鐘。
所以即便是李自成的人馬裝備了西洋人的遂發槍,但依舊只能處在被動挨打的狀態。
華夏士兵憑藉著手中的“乾熙1635”,可以精準的擊斃150200米外的敵軍。
但是李自成的阿富汗聯軍卻還是依靠密集的火銃齊射,來殺傷華夏軍。
很顯然雙方的打擊方式完全不一樣。
裝備了瞄準鏡的華夏狙擊手,甚至可以在300米外的距離上利用改進後的狙擊型“乾熙1635”擊斃隱藏在暗處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