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妃的人選自然成為了各方勢力關注的物件。
已經同李獻忠形成了聯姻的葉赫、科爾沁各部自然是想親上加親,透過太子妃來穩固他們在華夏朝廷的地位。
而那些錯過了同李獻忠聯姻的其他蒙古各部則是希望同太子進行聯姻。
一時間蒙古各部、甚至華夏統治下的東南亞各部的土司酋長們也都將自己的女兒送到了京師。
甚至朝鮮的金自點以及倭國的島津家久也表達了自己想同華夏皇太子聯姻的意願。
除了這些外族,皇太子選漢女為太子妃的呼聲也很高。
原因很簡單,李獻忠自己的妻室多是外族。
嚴格來說只有柳如是同張嫣兩人是漢女,而且張嫣還有一個前朝太皇太后的身份,都不能算是李獻忠正牌的妃子。
皇帝這邊的血統有了問題,自然要從皇太子這邊找補。
李獻忠思慮再三,決定太子妃沿用明朝選妃的方法,從華夏民間選取。
而且他還特地做出了明確規定,華夏皇室的嫡子正妃必須是漢女,而且不搞聯姻,直接從華夏民間選取。
李獻忠的表態也讓蠢蠢欲動的各方勢力,停止了自己的小動作。
身為華夏皇室,尤其是皇太子,自己的婚姻難免身不由己。
讓自己的兒子在有限的選擇範圍內挑選自己看著順眼的人作為妻子,已經是他這個父親能做到最大的努力了。
華夏太子妃的海選,在民間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如今的華夏地域廣大,北到努爾幹都司,南到馬來半島都是華夏的領土。
於是決定將初選環節放在了當地,歷經一個多月的初選後,來自華夏各地的3000名待選美人匯聚到了華夏的京師。
最終經過了8輪角逐,來自蘇州15歲的商人之女邢氏成為了皇太子妃。
暹羅王室的後裔英拉以及外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的小女兒烏蘭珠成為了側妃。
太子妃邢氏自然是透過海選上位的。
不過兩位側妃則是有拉攏的意思。
根據最新的情報,混跡在西域的李自成如今已經攻滅了察合臺汗國。
同李定國不一樣,李自成並沒有遵守此前的約定。
根據宋獻策送來的訊息,李自成準備學習西遼的耶律大石,在西域建國自立了。
察合臺汗國的覆滅,使得漠北以及漠西蒙古大為緊張,這也是他們極力向華夏靠攏的原因。
此刻歷時一年的多徵倭之戰剛剛結束。
不過李獻忠並沒有減少在倭國的駐軍,除了2萬禁軍主力,其餘的十幾萬人馬全都駐紮在倭國以防有變。
本次征伐倭國使華夏取得了大量的金銀銅等礦產資源。
僅僅是倭國產出的黃金白銀就能為華夏朝廷帶來超過2500萬銀元的年收入。
加上鄭芝龍率領的船隊也正式抵達了歐洲,他們已經在西班牙的塞維利亞、葡萄牙的里斯本以及義大利熱那亞、威尼斯等城邦建立了貿易關係。
華夏商品直接抵達歐洲,使得海上貿易這一塊的利潤也開始大幅攀升。
根據范文程的預測,整個乾熙四年,帝國的財政收入有望超過1億華夏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