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李獻忠拒絕的理由卻十分耐人尋味。
首先他拒絕了封地。
如今天下的藩王紛紛退回了莊田,每人只保留了1萬畝,他卻得封整個遼東。
這麼做很明顯是違背了“弘光新政”不得兼併土地的宗旨,他不接受實封。
他這麼做也是告訴所有人以後大明不會有實封了。
這一舉動著實是讓人看不懂。
李獻忠拒絕列土封王,難道他真想做大明的忠臣不成?
自古權臣如果不自己登基,都不會有好下場的。
李獻忠是絕對不會做霍光的。
當內閣對李獻忠的意圖雲裡霧裡的時候,茅元儀說道:“我明白王爺的意思了,王爺其實是對遼這個封號不滿意!”
李獻忠出身遼東將門,得封遼王理所當然,他此前也沒有拒絕“遼東郡王”的封號。
茅元儀說道:“你們有沒有想過,如果王爺接受了“遼王”的封號,在接受禪讓後,新朝的國號就要變成‘遼’了!”
按照慣例一旦接受了前朝的禪讓就要認可前朝為正統,一般會以前朝給予的封號作為國號。
比如曹丕是大漢的魏王,所以國號魏;楊堅是後周的隨國公,所以國號隋;趙匡胤是宋州節度使,所以國號宋!
朱元璋的吳王當初是韓宋政權封的,如果他承認韓宋是正統,那麼國號應該是吳而不是明。
很顯然朱元璋認為自己是從蒙元手中奪取的天下,所以拒絕使用“吳”為國號,才有了大明。
同時這也是承認了元朝是一個正統王朝。
遼作為國號就有一些問題了。
因為此前出現過“遼”這個朝代,遼在正統性上一直飽受質疑。
李獻忠雖然搞的是禪讓,他實際上就是謀朝篡位。
原本正統性上就容易受到質疑,再用“遼”這麼一個充滿爭議的國號,更加顯得國不正。
李獻忠自然是不會滿意。
另外“遼”一聽就不是中原政權的名字,不能代表大一統王朝。
經過茅元儀一點撥,眾人立馬知道了問題所在。
他們這次選的不是王號而是國號。
這樣一來遼王確實不合適。
國號一般是從戰國七雄或者前朝中選取。
肯定排除掉之前的大一統王朝國號。
當然了弱韓肯定是沒人會選的,誰會拿“韓”作為國號?
剩下的國號中,地域性還是比較強的,楚一般帶邊湖廣地區,齊代表山東,秦代表關中。
只有燕趙可以代表北方,最終他們選擇了燕!
弘光二年十一月二十日,李獻忠被冊封為燕王,賜九錫。
之後燕王李獻忠又被弘光皇帝朱由崧任命為攝政王,統領朝政!
感謝各位書友月票、推薦票、追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