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讓史可法感到很興奮,至少說明徽商們並沒有如同其他人一樣已經放棄揚州了。
但事實證明是他想多了,汪士明根本就不願意見他。
最終只是讓管家拿出了兩千石糧食將他打發走了。
史可法走後,徽商葉天鵬說道:“汪總商,我們派去鳳陽的人還沒有回來,萬一同遼東郡王談崩了,總得給自己留條後路吧?”
汪士明看了一眼葉天鵬,然後緩緩說道:“根據最新訊息,遼東軍的水師已經佔領了崇明,不日便會開赴南京同揚州的江面上,葉掌櫃覺得我們的後路在哪裡?”
葉天鵬無奈地嘆息了一聲,這種改朝換代的大事,豈是他們這些商人可以左右的?
而此時汪士明的胞弟汪士友已經到了鳳陽。
他首先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徽商全力支援“弘光新政”,不搞土地兼併。
其實徽州多是山區,本身田地就極少,徽州的田畝雖然價格高,但是徽州人卻不靠種地吃飯。
因為種地根本就不可能養活自己,成年的徽州男子幾乎十之七八都在從事商業活動,所以李獻忠的“士紳一體納糧”對他們根本就沒有多少影響。
他們擔心的無法是兩點,一是兩淮的鹽稅會不會變動?
二是,據說那些晉商背後的靠山正是這位遼東郡王李獻忠,他會不會支援晉商打壓徽商。
徽商同江南的那些士紳集團有一個本質的區別,儘管他們也在其他地方添置了不少的田地,但土地並不是他們的核心利益。
相對來說徽商同李獻忠的矛盾並不大。
所以李獻忠對他們也是區別對待,他決定先取得徽商的支援,這樣他才能夠集中精力對付更加難纏的江南士紳。
至於兩淮的鹽稅,李獻忠則承諾三年內不做大的變動,還是採取現有的政策,將兩淮的鹽業包給徽商。
不過李獻忠有一個要求,他要設定各地食鹽的最高限價。
兩淮地區的食鹽通常每百斤8錢到1兩白銀,李獻忠要求今後市場上的的最高售價不得超過8錢。
一旦發現有人超過這個價格販鹽,一律斬首。
這樣一來相對於限制了這些鹽商的利潤,即便是區域內他們實現了壟斷,也無法胡亂漲價。
至於最低價,李獻忠才懶得去管。
當然還有一條,必須保證市面上的食鹽充足,如果兩淮的市面上食鹽短缺,官府會直接低於這個價格進行售賣。
目前崇禎朝的兩淮鹽稅賬面上每年有將近150萬兩,但實際收上來的還不到100萬兩。
這李獻忠這裡沒有拖欠一說,沒有銀子他就直接抄家。
當然了除了威脅,還要畫餅。
李獻忠表示在大明統一後,他會徹底開放海禁。
只要依法納稅,他鼓勵所有商人投入到外貿中去,賺洋鬼子的錢。
這也算是給他們徽商提個醒,讓他們早做準備。
至於他們擔心的安全問題,商人們可以組成聯合商船隊僱傭東琉球公司的武裝護航船。
另外他還向汪士友介紹了遼東銀行的服務,以後遼東銀行的會開到揚州、南京同徽州等地。
這樣一來他們商人行商的安全性和效率就會提高很多,並歡迎徽商派人去遼東考察。
兩淮的這點鹽稅在崇禎朝是朝廷的命脈,在李獻忠這裡還真不算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