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獻忠聽了半天,這幫人相互扯皮,最後啥有用的解決問題的方案都拿不出來。
不過他知道這些都只是前菜而已。
果然不久後馮銓說道:“如今遼東的建州之亂已經平定了,再向百姓收取‘遼餉’實在是不可取。”
“如今天下大旱,民心不穩,為安撫百姓,穩定人心,臣請陛下取消‘遼餉’。”
不管馮銓是出於啥目的,其實他說的並沒有錯。
以如今大明的情況,繼續徵收‘遼餉’只會出現更多的農民起義軍。
不過大明的財政收入不足,這是一個難以解決的矛盾。
果然這一提議很快就遭到了戶部尚書李汝華同一眾東林黨人的反對。
李汝華反對很正常,因為戶部根本就拿不出銀子。
這次獎賞平定山東白蓮教之亂的銀子都是從朱由校的內帑裡拿的。
不過東林黨人反對,更多的是為了阻止魏忠賢重新徵收江南的商稅。
一時間雙方爭執不下。
其實勳貴們也是反對增加商稅的,畢竟這是從他們的嘴裡直接掏銀子。
不過此時李獻忠沒有表明立場,他們也不敢隨意表態。
天啟帝朱由校對此也是毫無辦法,每次一說到銀子,最後都是爭論不休,然後從他的內帑中支取。
雖然他對銀子的確不怎麼關心,可他也不是傻子,雖然說他名下皇莊啥的產業是能給內帑增加一點收入,但是哪裡經得起這樣花?
說到底還是要增加財政收入,這也是他默許魏忠賢用各種手段打壓東林黨的原因。
不過今天的情況有所不同,畢竟李獻忠來了。
於是朱由校說道:“遼東的情況遼國公肯定最為清楚,不知道對於取消‘遼餉’一事,遼國公是什麼態度?”
李獻忠說道:“臣贊同馮尚書的建議,取消‘遼餉’。首先建州已經平定,暫時不會再有大規模的征伐了。”
“至於盤踞在朝鮮的代善,臣身為朝鮮總督,自然是動員駐朝明軍征戰,將軍餉交由朝鮮王解決!”
這時李汝華對李獻忠說道:“戶部感謝遼國公平定了建州,使得朝廷得以省下了一大筆軍餉。不過遼東鎮仍然如今擁有十萬大軍,每年將士的餉銀高達180萬兩銀子再加上糧草的花費仍然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以往都是依靠‘遼餉’才能支付的,如今貿然取消,戶部就難以保證遼東將士的餉銀準時發放了!”
李獻忠說道:“自從本公擔任遼東經略以來,遼鎮的駐軍可是越來越少了。如今遼東鎮多了原海西女真哈達部的領地,以及建州女真的大片領地。但是兵力卻從之前的13萬減少到了10萬。”
“而且紅透山銅礦每年給朝廷上交的銅礦價值白銀60萬兩,再加上遼東的賦稅,遼東給大明造成的負擔可是越來越少了!”
朱有校說道:“遼國公善於理財之名朕早有耳聞,不知道有沒有辦法減少遼東的開支。”
李獻忠心想:這朱由校又準備坑自己,看來以後早朝還是直接告假的好。
算了看在他剛給自己升國公的份上自己做出點讓步,也好讓他安心!
李獻忠說道:“節省開支之法無非就是開源節流!”
“此前為了防止蒙古各部暗通建州,故而取消了馬市,如今建州已經平定,馬市可以恢復。臣奏請恢復廣寧同開原兩地的馬市。這樣一來朝廷每年可以增加十多萬兩的收入。”
“如今建州的威脅已經基本解決,遼西的寧遠路可以撤銷。臣建議以小淩河為界,將原寧遠路的地盤分別劃歸山海關同廣寧。如此遼東又可以減少五千駐軍。”
馬市恢復雖然對李獻忠有一定影響,但是並不大。如今自己有了兗州的20萬畝土地,以及遼東的大量移民和臺灣的開發,“開中法”提供的那點糧食可以放棄掉。
至於裁撤,畢竟遼東還有個別將領和人馬不聽自己的號令,正好藉著這個機會將他們趕出遼東。
李獻忠表態之後朱由校非常滿意,當場說道:“還是遼國公有辦法,馬上就解決了實質性的問題。諸位愛卿爭論了半天,可有為我大明減少一兩銀子支出或是增加一兩銀子收入嗎?”
然後說道:“朕決定徹底取締‘遼餉’,減輕天下百姓的負擔。但是朝廷還需要開源節流,諸位愛卿不要說那麼多沒用的廢話,接下來只准議論‘開源’同‘節流’這兩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