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現在遼東的旱災十分嚴重,除了河流附近的一些田地可以得到灌溉,估計有將近7成的土地會絕收。
這個時候出征建州可真不是一個好時機。
對此李獻忠也很無奈,說道:“萬曆朝發起了三大徵,先後平定了寧夏哱拜,朝鮮倭亂以及播州楊應龍之亂。”
“對建州的征討決不能半途而廢,所以這第四徵“平建州”一定要繼續下去。陛下雖然已經故去了,但今年仍然是萬曆48年,本伯一定要替陛下了卻這個心願!”
聽李獻忠的意思他是要用半年的時間徹底平定建州。
閻鳴泰說道:“寧遠伯對先帝的忠心令本督感佩,可如今遼東大旱,實在是不宜大肆征伐。”
李獻忠說道:“閻總督莫急,本次征伐建州以我開原三路明軍為主,並不需要出動太多兵馬。赫圖阿拉的那個地方兵多了施展不開。”
“我只需要一支人馬出鴉鶻關佯動,牽制一下建虜在寬甸的兵馬即可!”
此時老將劉綎說道:“此前的萬曆三大徵老夫親自參加了兩場,這次平定建州自然也不能錯過,寧遠伯放心,出鴉鶻關的任務交給老夫了!”
搞定了佯動的明軍後,李獻忠終於回到了自己的地盤。
此前李獻忠被關押在詔獄時,李三順就將這個訊息悄悄地散佈了出去。
朝廷此舉引起了遼東將士極大的不滿,尤其是如今大明連喪兩帝,天啟帝又只是一個15歲的娃娃,更加使得他們不看好朝廷。
情報司前一段時間也很忙碌,因為這幾乎可以視作遼東自立的一次預演。
他們要記錄下所有人的反應。
遼東軍大體是三類人,一類是李三順,孔有德這些李獻忠的絕對親信,或者是遼東李家的人,他們自然是積極表態一定要給朝廷施加壓力,甚至不惜兵變營救出寧遠伯。
更多則是一些冷靜派,雖然他們表示朝廷不公,必須要營救出寧遠伯,但是不主張立即採取兵變這種過於極端的方式。
最後則是少數的騎牆派,這些人覺得李家要倒了,準備自謀出路,甚至還有聯絡其他靠山的。
好在開原路的主要將領中並沒有出現第三類人,那些經不起“革命考驗”的人,自然也會慢慢被邊緣化,最後淘汰出遼東軍。
甚至讓他們在今後的征戰中神不知鬼不覺的“光榮犧牲”!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今李獻忠最關心的就是糧食了。
因為這個夏天遼東以及建州果然出現了百年一遇的巨大旱情,已經差不多有三個月沒有下過一滴雨了。
應該說建州地區的旱情比遼東地區更加嚴重,因為他們境內的大河不多,而且許多田地都位於山地,一旦出現旱情,灌溉就成了大問題。
根據情報司的訊息,今年建州的夏糧至少要絕收九成以上,這意味著如今建州的糧食非常緊張。
同李獻忠一直透過“開中法”囤糧,以及從江南採購糧食不同,由於去年一下子從朝鮮掠奪了大量的糧食,建州早就停止了糧食的收購。
當努爾哈赤發現今年旱災嚴重,想再購買的時候,科爾沁的商人們早就在李獻忠的吩咐下停止了供應糧食。
范文程自豪地說道:“多虧寧遠伯有先見之明,讓我們提前修建了上百個大型蓄水池。”
“目前平虜堡周邊總共有良田30萬畝,其中10萬畝距離凡河較近的地方依舊種植小麥粟米等糧食,其他20萬畝已經全部種上了情報司提供的番薯。”
“這些番薯3月就已經種下了,現在漲勢喜人,估計再有一個月就能收穫了。平虜堡依靠著30萬畝良田除滿足將近7萬張吃飯的嘴外,應該還有不少富裕!”
這批番薯十分重要,畢竟此前的番薯是情報司在福建繁育的。
如果在遼東可以種植成功,那麼這20萬畝番薯會有相當一部分成為整個遼東的種子。
今年除了少數靠近河流的地區,其他田地鐵定是長不出糧食的,也就指望這些番薯救命了。
目前遼東的糧食已經飛漲了,儘管商人們帶來了不少糧食,不過目前粟米已經漲到了1兩5錢一石,江南的大米則是2兩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