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夏國被蒙古滅亡後,高麗國也曾經出兵攻打分散的女真部落,一度佔據了鴨綠江南岸的一些地區。
當然由於戰力問題,儘管高麗是一個完整的國家,但是對付那些女真部落仍然是打不過的,僅僅2年後,高麗人又被女真人給打了回去。
雙方几乎是年年開打。
高麗人憑藉著強大的兵力優勢才勉強沒有人讓女真人打進平壤。
但是朝鮮八道中位於北部的平安道以及鹹境的大部歷史上一直不是朝鮮領土,而屬於女真故地。
在明代之前朝鮮與中原政權其實一直是以大同江為界的,他們根本就沒有能力推進到鴨綠江一線。
1392年李成桂建立的朝鮮推翻了高麗後,直接向大明稱臣,就連朝鮮這個名字也是太祖皇帝親賜的,並將其列入了“不徵之國”的名單。
而後朝鮮趁機向鴨綠江南岸的大明土地入侵。
當時明朝的主要精力用來對付蒙古實力,無暇顧朝鮮。
因此太祖皇帝下令將三萬衛和鐵嶺衛都遷徙到遼東,這等於放棄了鴨綠江、圖們江一帶的土地。
不過明朝放棄並不等於朝鮮有能力吃下。
這片土地仍然聚集著大片女真部落,斡朵裡部(建州女真的祖先之一)在圖們江一帶組織女真各部成功抵禦了李朝的北侵。
不過之後斡朵裡部遷徙到蘇子河流域後,圖們江一帶的“十處女真”群龍無首,逐漸被李朝所兼併。
最後朝鮮派出使者歪曲了遼金與朝鮮的界限,謊稱圖們江一帶的“十處女真”所佔之地乃是高麗故地。
“永樂大帝”朱棣也沒有細查,就將“十處女真”之地劃給了朝鮮。
就這樣在洪武,永樂兩代皇帝稀裡糊塗的處理下,朝鮮將自己的邊境從大同江推進到了今天的鴨綠江、圖門江一線,大肆擴充套件了領土。
而恰恰是這次女真部族的內遷,造成了今天建州女真禍亂遼東。
即使說女真同朝鮮是世仇也並不為過。
而且朝鮮北部有相當一部分朝鮮人其實是當年“十處女真”的後裔。
由於這是二百多年前的事,之後建州女真的主要矛盾是同大明,所以他們幾乎已經遺忘了這一段歷史。
可是如今女真人丁匱乏,正巧範文寀提議入侵朝鮮,這件事情就被皇太極想起來了。
他趕緊將這件事告訴了努爾哈赤。
原來建州同朝鮮之間還有這段恩怨情仇,今天朝鮮北部的大片領土乃是女真故地,不少女真人的後裔則直接變成了朝鮮人。
自古征伐講究出師有名,建州用這個藉口出兵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
拿回曾經屬於自己的土地,救回自己曾經的同胞,講到哪裡都是佔理的。
當然征伐朝鮮也是一件大事,說朝鮮是彈丸小國,那僅僅只是相較大明而言。
朝鮮雖然土地貧瘠且多山缺少平原,但是面積並不比大明的遼東小,而且人口也達到了上千萬,幾乎與日本相當。
對於建州來說,還是屬於以小博大,自然是要準備充分一些的。
在拿下了寬甸六堡中的大部分堡壘後,建州已經將自己是勢力擴充套件到了鴨綠江邊。
代善等將靠近鴨綠江邊的蘇奠堡作為自己出徵朝鮮的基地。
萬曆四十七年九月十五日清晨,五百名穿著明軍軍裝的漢軍包衣,趁著夜色偷渡到了鴨綠江南岸。
被負責巡邏的朝鮮人發現後,他們謊稱自己是對岸寬甸蘇奠堡的守軍,遭到了建州的襲擊,要求借道朝鮮返回到大明的九連城。
大明可是天朝上國,這裡雖然是朝鮮的領土可是他們也不敢對天朝的軍士不敬。
很快這些人就被帶到了位於邊境的義州郡。
朝鮮國內分為八道23府,義州郡乃是義州府的首府,郡守尹道昌熱情招待了這些“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