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孟夫子一席話,讓陳有鳥重新思考起己身與宗族之間的關係。
以前他從道場歸來,偏居一隅,走的是自力更生的路子。後又因緣際遇,使得修行突飛猛進,並最終坐到了雲山觀觀主的位置上,達到了一個小頂峰。
修行等於出家,加上原本與族裡的關係就不甚好,相互之間,一向淡薄,倒也沒什麼。
然而如今陳有鳥下山,要入世科舉,頓時牽動無數神經,引起了眾多注意。
人活在世上,哪怕修行到了真人,甚至更高的道君,卻也無法真正做到遺世獨立。
陳有鳥很清楚地記得,在道場那邊,那些道長,以及真人等,身後都有著宗族的影子。
畢竟現在,沒人能真正成仙的了。
也許,只有傳說中的那些仙人才能徹底斬斷塵緣,拋卻一切,得道飛昇吧。
當前大世,沒有仙人,只有非人。
所謂“非人”,只是指存在的形式,最主要是指力量上的呈現,超越了凡俗的範疇。
但歸根到底,還是活在塵世的人兒,依然受各種規章制度制約,被道德準則所影響著。
陳有鳥躺在床上想了一夜,往事前塵,種種因果,盡皆浮上心頭:
童年無邪,登山求道;
求道不成,狼狽而歸;
魂穿時空,因緣際遇;
再度叩關,登堂入室……
當破曉時分,有公雞長啼,日出東方。
他霍然而醒,很多事情如同水到渠成般貫通開來,只感到精神奕奕。
於是陰神出竅,洞察己身,發現陰神上清光嶄然,道行竟又精深了一層,心境越發穩固了。
不知不覺間,陳有鳥已經完成了從出家到入世之間的心境轉換,並沒有產生任何的心魔。
這樣的情形,在修行路上,十分罕見。
人修行,修的不單是道法,更是心境。
在某種程度上講,心境甚至比道法還顯得重要。
出家入世,入道出門。
看著玄乎,說白了,就是一個人的身份位置上的變化。
有詩云: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清濁之間,便代表著心境心態上的變化。
心間,最難測地也。其中的翻轉變動,最難把握得住。
天下間,起起落落,又有幾個真正能做到笑看風雲?
在低谷的時候,人是一種心態;歷經艱辛,往上爬的時候,又是一種心態;最終攀登上高峰,居高臨下,心態煥然一新。
然而一不留神,翻滾落下了呢?
重墜低谷的心態,不可能跟最初置身低谷時的心態一致了。
於是心態失衡,各種心魔滋生,或心灰意冷,或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
最終走向毀滅。
陳有鳥從修行到入世科舉,並非由高向低,不過從一個位置,換到另一個陌生的位置,亦非易事。
環境不同了,規則也不同了,很多事情都得學習適應。
在這個過程中,心魔無處不在,一不小心,便會在心坎滋生。
自從上次化神,陳有鳥第一次感受到了心魔的影響,從此以後,他便各種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