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遠離開沼澤之後,繼續往西行進。
第三天,他再次遇到了亞馬遜河的一條支流。
亞馬遜河的支流實在是太多來了,陸遠也搞不清楚這條支流叫什麼名字。
不過這條河的河水倒是非常清澈。在河道中陸遠發現了河馬群。
這個發現讓陸遠大為震驚,他忍不住揉了揉自己的眼睛懷疑自己看錯了!
陸遠對各種野生動物一向都比較感興趣。河馬的一些基本資料他也是瞭解過的。
河馬是哺乳綱、鯨偶蹄目中最大型雜食性淡水物種。是陸地上僅次於象和犀牛的第三大哺乳動物。
體長一般在3.54.5米,尾長約56厘米,體重30003500千克。
不過河馬的身高比較矮,肩高一般只有140165厘米,有一張特別大的嘴,比陸地上任何一種動物的嘴都大,並且足可以張開呈90度角。
河馬的軀體粗圓,四肢很短,腳有4個趾,腦袋碩大,眼睛、耳朵和尾巴都比較小,下犬齒巨大,皮較厚,除吻部、尾、耳有稀疏的毛外,全身面板裸露,呈紫褐色。
主要生活於非洲熱帶水草豐盛地區,常由10餘隻組成群體,有時也能結成上百隻的大群。
單獨的河馬多是由群中被逐出的成年雄獸;白天幾乎全在水中,食水草,日食量100千克以上。
水草缺少時,便在夜間上岸覓食植物或農作物。
它們懼冷喜暖,可以沿著河底潛行510分鐘;在交 配季節,雄性間時有爭鬥。
河馬是地球上已經存在很長時間的生物。
它們的祖先在5500萬年前就已經行走在地球上。
在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都把河馬與豬聯絡在一起,認為兩者屬於近親。
但是直到1985年,才有證據表明河馬與豬無關。
現在堅持進化論的科學家則認為河馬與鯨豚擁有同樣的祖先。
他們的祖先在5400萬年前形成兩獨立的演化支。
一個分支最終演變成鯨和海豚。
另一個分支逐漸演化成了石炭獸。
石炭獸的其中一支最終進化為了河馬。
從現在考古學家發現的化石來看,河馬最先出現在崑崙洲地區。
最新的研究則認為河馬類物種曾經遍佈歐亞大陸,不過因為人類活動的原因,大部分地區的河馬已經滅絕了。
陸遠之所以會感覺非常震驚是因為,對外的資料顯示,美洲地區是沒有河馬的。
雖然在一些探險者的日記中提到過亞馬遜地區有河馬但一直不被科學界所承認。
與此相同的還有,17世界西國冒險者曾經記載在亞馬遜地區發現了一條長達46米的巨蟒。
還有長達15米的鱷魚,但這些也都一直不被科學界所承認。
科學家認為這違背了進化論的遠離,地球生物的進化應該是身體逐漸變小。
而且以地球現在的環境不可能再出現史前時期的龐然巨獸。
不過還是有一小撮人不認同這個理論,他們也多次想要證明。
但這些人組織的探險隊,在深入亞馬遜叢林之後,很多都一去不返,偶爾有返回的也沒有太大的收穫。
沒想到如今在自己面前居然真的出現了一個河馬群,這如何能不讓陸遠震驚。
陸遠試圖靠近一點觀察這群河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