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聲音有力:“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而今正要看天下州郡有哪些逆臣叛亂,正好一舉討之,留下忠貞之臣,天下方見清明。”
“大將軍遠見,逆臣正當討之!”
皇甫酈聲音慷慨激昂,立時有一群朝臣附和。
劉虞想了想,不再作聲。
劉協眼裡閃過一絲陰鬱,即便張遼說的有理,但他還是感到自己這個天子的威信受到了影響,尤其是曹操、劉備也聲援張遼,讓他感到極為不滿,而種輯等人的無能,讓他感到憤怒。
吳碩等人看大勢已去,皆有些沮喪,他們原本謀劃了三件事,一是退張遼做大司馬,與天子對立,二是爭取司隸校尉、城門校尉、北軍五校等職務,逐步掌控兵權,三是讓張遼出兵討伐袁術,調其離開京城。
謀劃的很好,卻沒料到董承突然被打,難以上朝,導致他們分量不足,爭取那些重職的謀劃先化為烏有。
隨後在助推張遼為大司馬的謀劃中,沒想到張遼堅決果斷否決,更是以粗蠻暴烈的方式化解,以致他們偷雞不成蝕把米,連急先鋒種輯也折了。
最後鼓動張遼出兵討伐袁術的謀劃,本以為符合張遼心意,是最容易的,卻沒想到也被張遼出乎意料的否決,改為應對西北,雖同樣是出兵離開京師,但明顯討伐袁術急,而出兵西北緩,張遼一時之間未必會離開京師了,他們第三個謀劃也失敗了。
……
張遼府中,侍中伏均滿臉愧色和後怕的離開。
看著伏均離開,張遼不由暗歎,伏均終究還是年輕,也不是諸葛亮、司馬懿那般妖孽。
正如他在朝堂上所想,伏均上書是一片好心,只想著讓張遼做大,擁有更大的權勢,同時也能給予皇后最大的支援,給予董貴人最大的威懾,故而他在別人的鼓動下,主動上書,卻沒想到其中的兇險。
這兇險對於張遼而言,他倒是無所謂,大不了一拍兩散,但對於伏皇后卻是致命的,後宮一旦失寵,後果是極為可怕的,何況還有董承虎視眈眈。
不過即便今日張遼化解了危機,但以劉協的心性,對伏皇后必然多了芥蒂,這讓張遼心中有些擔憂。
今日朝堂上劉虞請求出兵討伐袁術,張遼反對,除了他另有謀劃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董承想讓他討伐袁術,所以他不能去,至少要先把雒陽一切安排妥當,尤其是在董承等人的謀劃中,張遼感受到了伏皇后那邊的危機。
想了想,張遼命人去叫李儒。
他手下的中、前、左、右四大軍師,中軍師荀攸坐鎮關中,以制涼州,左軍師郭嘉坐鎮中山,以制幽冀,原右軍師沮授改任長史,由賈詡擔任,坐鎮河東,他如今身邊只留了前軍師李儒,並由李儒負責暗影司帶來的一應情報和雒陽各項事務。
李儒在軍事參謀方面比之其他幾人略弱,但在應對朝堂爭鬥、陰謀詭計方面還是很強的。
不多時,李儒過來,見禮過後,張遼鄭重吩咐道:“文優,董承等人最近應有謀算,吾恐他們意在謀取後位,著暗影盯死了董承和他那些黨羽,還有宮中太醫,吾不日要領兵出去,汝留京師,一旦發現他們有異動,立時處置,予汝專斷之權,吾會告知韓浩與臧霸,急時可調京師兵馬。”
李儒忙應道:“唯。”
如今韓浩為中護軍統領,負責宿衛和雒陽安全,臧霸為張遼手下第八中郎將,領兵分駐雒陽四面八關,作為第二道防線。
二人又討論了一些近期的情況,李儒離開後,張遼又吩咐一旁貂蟬:“得空進宮,提醒皇后小心,尤其是飲食湯藥,定要仔細檢查。”
“嗯。”貂蟬點頭,又擔憂的道:“只是皇后病情不見好轉,便是董承賊子不加害,恐怕也支撐不了許久。”
張遼皺起眉頭,長嘆一聲,想了想,道:“我修書一封,你悄悄交給她,切忌勿要讓他人看到!”
“嗯!”貂蟬喜的連連點頭:“婢子給將軍研墨,相信皇后必然書到病除。”
張遼看她興奮的樣子,有些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