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叔。”
御座上的天子劉協聽到劉虞的請求,詫異的道:“先前皇叔不是主張招撫袁術,如今為何又要發兵?”
劉虞道:“袁術大逆,招撫不能,若不討伐,禍患無窮。”
劉協點了點頭,他原本就支援討伐袁術,只是後來劉虞、楊彪、董承等人反對,張遼也沒堅持,他便依了劉虞建議,此時看到劉虞也主張發兵,便轉頭看向張遼,聲音肅然:“大將軍,請速速發兵剿滅袁術,以正朝綱,勿失朕望!”
底下再沒有朝臣反對,此時朝中幾位大佬都主張發兵,而張遼一早更是主張發兵,天子下令,大勢如此,在他們看來發兵討伐袁術已成定勢。
不想這時張遼開口道:“陛下,太傅,眼下不宜發兵討伐袁術。”
眾大臣聞言皆是一驚,紛紛看向張遼,他們沒想到一向主張發兵的張遼竟然出聲反對,一時感到怪異之極。
太傅出言建議,天子已經下令,大將軍意欲何為?這是與劉虞和董承對峙嗎?是要對抗天子,打壓天子威信嗎?他們一顆心不由提起來,只恐安穩了許久的朝堂掀起一番風雨。
董承的黨羽吳碩立時道:“大將軍,勿要意氣用事,還望以國事為重!”
“是啊,當以國事為重。”
“大將軍,請伐袁術。”
御座上劉協也不悅的道:“大將軍一向主張發兵,如今為何又不發兵,難道不願為朕分憂嗎?”
張遼心中冷笑,他何其敏銳,劉虞不說,董承這幫人鼓動他立即出兵討伐袁術,其中必然有陰謀,他豈能讓這些傢伙得逞,便是出兵,時機和地點也要由自己掌控,無論做什麼,節奏和主動權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裡。
他心中想著,面上卻是神色自若,沉聲道:“臣主張暫不討伐袁術,其因有三:
一者,如今時機不對,用兵之道,講究一鼓作氣,以最少的傷亡取得最大的戰果,袁術初稱帝之初,臣主張發兵,正是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潰袁術,震懾州郡,以見朝廷之威,此謂大戰果!
而今卻已不同,時機已失,袁術已稱帝數月,此時發兵征討,便是滅之,震懾力也大不如前,袁術亦有防備,只會陷入拉鋸疲憊之戰,于軍心、人心皆是不利。
二者,夫袁術,冢中枯骨耳,焉知為君之道,且人心向漢,隨時日推移,袁術只會士氣日衰,眾叛親離,到時再發兵討伐,事半功倍,亦讓天下人見僭逆之果。”
眾朝臣不語,劉協皺眉道:“果是如此?”
群臣中前將軍、河南尹曹操出聲道:“大將軍深通兵法,所言有理。”
司空楊彪亦道:“人心向漢,袁術必亡!兵不血刃,乃治國之道。”
張遼接著道:“其三,西北情勢不妙,自開春以來,涼州馬騰、韓遂,羌氐之人聚攏亂兵,蠢蠢欲動,窺伺關中,此害甚於袁術,若臣領兵南下討伐袁術,恐馬騰、韓遂趁機襲取後方,攻破三輔,威逼雒陽,使朝廷復陷於危難,故而臣欲先破馬韓,再伐袁術。”
劉協一聽此言,想起昔日在關中逃難的情形,眼裡閃過一絲餘悸,道:“如此,便依大將軍所言。”
眾朝臣中有不少人點頭,西北羌亂是後漢延續一百多年的大患,董卓、李傕、郭汜幾乎覆滅了大漢,朝廷對此深為惶恐,張遼提到馬騰、韓遂之禍甚於袁術,他們皆是認同。
這時,董承的黨羽吳碩開口道:“陛下,朝廷多有大將,大將軍發兵涼州,何不由前將軍曹孟德、後將軍劉玄德募兵討伐袁術?”
劉協眼睛一亮,還沒開口,曹操已經搶著道:“大將軍用兵如神,克復涼州易也,且等大將軍得勝歸來,操再隨大將軍討伐袁術,而今袁術佔據三州之地,擁兵二十萬,又有呂布、孫策為盟,操獨自領兵,恐損兵折將,壞朝廷威嚴。”
劉備也是神情微變,拱手道:“備在徐州敗於袁術之手,雖有報國之心,卻力有不逮。”
看到曹操與劉備皆是反對,劉協嘴巴動了動,眼裡又閃過陰沉之色,不再開口。
劉虞又道:“大將軍所言有理,只是朝廷遲遲不伐袁術,恐他人效仿,天下愈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