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慕武處心積慮搞出來的這一套小把戲,她自己覺得天衣無縫,但是在外人眼中,尤其是在蘇黎世的國際純化學與應用化學聯合會總部的工作人員那裡,無疑就是掩耳盜鈴。
多虧了瑞典方面在報紙上的大肆宣傳,還有陳慕武在科技新聞界的影響力,基本上歐美各個國家人人都知道,在斯德哥爾摩新開了一所王子學院,而這個王子學院和陳慕武之間有著莫大的聯絡。
在瑞典的一所名不見經傳的新大學裡,有一個不署名的化學家,聲稱自己發現了第八十五號新元素。
除了他陳慕武,剩下還有哪個人有這麼大的口氣?
如果是一般的不知名新人化學家,宣稱自己發現了一種新元素,還不自量力的把電報拍過來,運氣好的話,在回電中可能勸他發表論文,讓世界其他的化學家對他的發現做檢測。
如果運氣不好的話,可能連回電都不會收到,讓他這一份充滿了期待的電報石沉大海。
可是蘇黎世這方面猜測,這封電報背後的作者可能是陳慕武,他們就不得不對此重視起來。
因為陳慕武在化學上確實曾經做出過諾貝爾獎級別的發現,不管是無機化學還是有機化學,陳慕武的這兩個領域都曾經取得過相應的建樹。
前一方面他發現了氫元素的兩種同位素,而在後一方面,他也曾發明了一種能夠合成有機聚合體的辦法。
陳慕武這封發往瑞士蘇黎世的電報,經過層層傳遞和轉發之後,最終交到了國際純化學與應用化學聯合會的現任主席埃納爾·比爾曼的手上。
比爾曼雖然是聯合會的主席,可他卻不是不是常駐會的那一種。
比爾曼有自己的工作,身為一個丹麥的化學家,比爾曼的本職工作是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大學的一位化學教授。
收到聯合會轉發過來的這封電報,比爾曼一時間有些拿不定主意。
這封電報署名的斯德哥爾摩王子學院的背後,究竟是不是陳慕武?
雖然心中有些疑問,但是這個疑問對比爾曼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
因為比爾曼知道,在哥本哈根大學裡面,可是有一個和陳慕武打過不少交道的“陳慕武通”。
於是國際純化學和應用化學聯合會的主席比爾曼,拿著這封他剛剛收到的電報,離開了自己的辦公室,動身前往同在哥本哈根市區內的另一個地方。
嘉士柏基金會和洛克菲勒基金會共同贊助的,掛靠在哥本哈根大學旗下的理論物理研究所,主任玻爾和陳慕武師出同門,還曾經邀請陳慕武到哥本哈根大學參觀訪問過幾個月。
整個大學裡面,也應該沒有人比玻爾教授更懂陳慕武了。
聽到秘書打電話通知,說哥本哈根大學一位叫比爾曼的化學教授來登門拜訪,玻爾一開始只覺得很奇怪。
他知道自己大學那邊的同事當中有這麼一位,也知道比爾曼似乎還是一個在化學界很有名氣的人。
只是此前玻爾和他兩個人一直都是井水不犯河水,他實在不知道比爾曼找自己是有什麼事情。
“比爾曼教授說他來研究所,是有什麼事情嗎?”
“他說有一個有關於陳慕武博士的問題,想要同您請教一下。”
“讓他進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