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抬起頭看向掛在講臺黑板旁的幕布,看了看陳慕武在上面寫的公式。
當看到那個沒有人比自己更懂的“E=Mc”之後,他才鬆了口氣。
只是一個最平平無奇的質能方程而已,不知道為什麼陳博士每次提到這個方程的時候,總要在前面加上自己的名字。
確認了不是在喊自己,愛因斯坦便再次低下了頭,和維特根斯坦對著紙面上指指點點,看樣子又進入到了有關量子力學的激烈討論中。
雖然不能得知他們兩個人之間的戰況究竟如何,可是看著雙方臉上的表情,陳慕武也能簡單得出一個猜測。
會心一笑之後,陳慕武繼續著自己剛才的發言。
“這個氘原子核和氫原子核聚變成一個氦-3原子核的核反應,對外是釋放能量的。
“所以在卡文迪許實驗室中成功做出了這個實驗之後,便印證了愛丁頓教授在幾年前就曾提出來的一種猜想,那就是太陽中的能量來源,應該並不是像一個多世紀以來人們猜測的那樣,來自煤,石油或者各種有機烷烴的混合物的燃燒放熱,很可能是透過核聚變,這種人類在最近十年間剛剛深入瞭解的一種反應方式來提供能量的。
“關於宇宙的盤古過程,我們似乎也能從中得到同樣的猜測。
“在宇宙從一個能量質量無限大,空間範圍無限小的奇點,對外膨脹的最初時刻,整個空間範圍之內只充滿了唯一且數量巨大的同一種元素,氫原子。
“然後就在這一初始時刻之後,氫原子之間就開始發生聚變,產生了一個又一個更重的原子。
“整個宇宙一邊膨脹一邊聚變形成新元素,才漸漸變成了我們今天所認知的這個樣子。
“在宇宙初始階段發生的那幾種聚變,現在仍然於恆星之中上演,所以我們頭頂的太陽才可以持續不斷的為整個太陽系提供的能量。
“除了這個氘原子和氫原子聚變成氦-3原子的D-H聚變之外,愛丁頓教授和我基於這個核聚變反應,還有透過觀察光譜得出的太陽記憶體在有大量氫原子的事實,為太陽內部設立了一套核反應流程:
“首先是兩個氫原子透過聚變產生一個氘原子。
“這個劇變反應我們也曾在卡文迪許實驗室的粒子加速器上嘗試過復刻,只是即使把能量提升到粒子加速器的最大效果,讓被加速到超過一百萬電子伏特的質子去轟擊另一個質子,我們也仍然不能在反應結束後發現聚變而成的氘原子核。
“那就足以說明這個聚變反應,不是放能反應而是吸能反應。這其實是很奇怪的一件事,因為反應前後的質量總和不能說明這一點,明明兩個氫原子核的質量加在一起會大於一個氦原子核。
“可是我們在卡文迪許實驗室中不管提供多大的能量,這個反應卻始終都沒有發生。
“對此我們並不能做出一種合理解釋,只能猜測提出一種假說。那就是這個反應在核聚變之外,可能還有其他地方需要能量,只是當今的物理學術水平,還不足以探明這些能量究竟去了哪裡。”
裝著不知道中微子的存在,不知道貝塔正衰變的陳慕武,自然不能給這個反應吸能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
“而且反應想要成功,在反應前所需輸入的能量是巨大的,或許比太陽能夠提供的能量還要多。
“只是如果太陽不能提供能量,讓兩個氫原子聚變成為一個氘原子,那麼接下來的反應就都沒辦法進行。
“既然硬來行不通,那麼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巧的是,量子力學還真的為這種情況提供了一種可能存在的可能性。
“只要對氫原子的波函式進行求解,就能得到一種在宏觀視角下會感覺到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明明對氫原子來說是一個根本不可能翻越的勢壘,可是氫原子卻彷彿能夠在這勢壘當中鑽開一條隧道,神奇地從中穿越了過去。
“這個效應被我們稱為‘量子隧穿效應’,能讓氫原子核很輕鬆地接近另外一個氫原子核,那麼他們彼此之間發生聚變反應產生氘原子核的事情,也就不足為奇了。
“說句題外話,如果這個猜想最終被證實,那麼就能說明量子力學不光可以被用在微觀世界,也能被用到宏觀得不能再宏觀的太陽當中。”
陳慕武故意在這最後一句話里加了重音,想要觀察一下愛因斯坦對這件事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