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還以為,愛因斯坦這次給出來的思想實驗,會是那個光子箱,結果又是衍射。
這個問題,昨晚不是討論過一次了嗎?怎麼今天又來了?
難道說,是愛因斯坦還沒睡醒,把他們最晚討論的內容,當成是夢裡的仙人所賜了?
“沒錯,就是衍射,”愛因斯坦沒給陳慕武繼續思考的機會,“衍射之後,這個平面光波就會變成以這個小孔為球心的球面波,繼續向螢幕另一側傳播,對吧?”
“正是這樣。”
“那好,假設我有一個以這個小孔為圓心的半球型螢幕,在衍射後的某一時刻,光波一定會到達這塊螢幕上。
“按照光波的方程來看,光打在這塊螢幕上任意處的光強,都是相等的。”
“不錯。”
“既然你認同這個觀點,那麼我現在再換一種說法,繼續表述一次這個衍射的實驗現象。
“這一次我們只考慮一個光子。
“假如說,一個筆直入射透過小孔的光子,經過這個小孔之後,它仍然還是一個光子。
“但由於光子同時具有波動性,那麼這個光子的波同樣也會被小孔給衍射,所以光子的波函式在這個半球型螢幕上的Ψ值也應該是處處相等才對。
“按照你的那個機率學解釋,|Ψ|就應該是光子分佈的機率,所以這個機率在螢幕上也是處處相等的。
“現在問題就來了,如果把這個光子當成是一種波的話,那麼它可能會出現在螢幕上的任意位置。
“而如果把光子當成粒子的話,它只能和螢幕上的一個抽象的點接觸。
“陳博士,這兩者之間,是否有一些相互矛盾呢?”
臺下有些人聽了愛因斯坦舉出來的這個例子,也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
其中還有到現在為止,仍然是光的波動說的堅定支持者的人。
愛因斯坦這個實驗當中存在著的這個矛盾,只有兩種解決辦法。要麼就是陳慕武的量子力學機率波是錯誤的,要麼就是他的光的粒子說是錯誤的。
當然,後者最一開始是愛因斯坦提出來的,他不可能自己反對他自己。
那這樣看來,就只能說明前者才是錯誤的了。
倒要看看陳慕武究竟會怎麼解釋這個問題,或者說,狡辯?
不過,作為當事人之一的他卻不以為然。
嗐,還以為是什麼呢,搞得自己怪緊張的。
原來是這個啊!
愛因斯坦自己在十幾、二十幾年前都沒明白的肥皂泡,現在又被他重新搬到了檯面上。
這不就是量子力學的各種詮釋嗎?
“愛因斯坦博士,解釋這其中的矛盾,其實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
“如果沒有那個小孔之後的球面屏的話,波函式在這個以小孔為球心的球面上,確實是處處都相等的,這也正是像你所說的那樣,這顆光子在經過小孔之後,出現在這個球面上的任意位置處的機率都是相同的。
“但是在你放置了那個球面屏之後,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起來。
“球面屏也是對這顆光子的一種觀測,在觀測這個行為發生的一瞬間,這顆光子的波函式發生了坍縮,從而給出來了一個實際的結果,也就是這個光子射在螢幕上的具體位置。”
這個當初折磨了物理學家們好幾年才最終給出來的一種還算說得過去的解釋,就這樣被陳慕武從他的口中輕描淡寫地講了出來。
按照過往的經驗來看,這種說法,愛因斯坦一輩子都不會認同。
所以在開口的那一刻起,陳慕武就已經做好了在今天這麼短短的時間裡不會被愛因斯坦所接受的準備。
果然,在聽完陳慕武的解釋之後,愛因斯坦很果斷地搖了搖頭。
他再次拿起粉筆,先是在之前的圖上畫了一個位於小孔後面的半圓實線,很顯然,這就代表著他剛剛所提到的半球型螢幕。
他給這個螢幕標註上了字母A,然後又在緊貼著這個半圓的內側,又畫了一個半圓虛線,然後標註上了字母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