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真做出來什麼還算說得過去的功績,就把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他也未嘗不可。
從加拿大的麥吉爾大學,到曼徹斯特的維多利亞大學,再到劍橋大學的卡文迪許實驗室,盧瑟福桃李滿天下,他能拿獎,同樣也是眾望所歸的一件事。
這樣一來同時也可以一箭雙鵰,應該就沒人再會去計較那個中囯人為什麼沒拿到諾貝爾物理學獎了。
古爾斯特蘭德迫切希望,能找到一個給盧瑟福頒獎的理由。
“在物理學上,盧瑟福爵士最近又取得了哪些重大的發明發現嗎?”
“先生,盧瑟福爵士在1919年,用阿爾法粒子轟擊氮原子,得到了質子和一個新的碳原子,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發現核嬗變,也就是一種化學元素轉化成另外一種元素,或一種化學元素的某種同位素轉化為另一種同位素的過程。
“而且在去年的冬天,卡文迪許實驗室的新論文指出,他們在雲室裡捕捉到了這個核反應現象,進一步證實了盧瑟福爵士的發現無誤。”
平心而論,古爾斯特蘭德覺得盧瑟福這個發現的分量並不是那麼足,放在往年的話,或許還能嘗試著去爭一爭諾貝爾物理學獎。
但是今年,有一個開了掛的陳慕武存在,盧瑟福的核嬗變,似乎就更加拿不出手了。
但他還是不死心:“有相關的論文嗎?讓我看看。”
簡單看了論文之後,古爾斯特蘭德發現了盧瑟福理論裡的謬誤之處。
他一開始認為用阿爾法粒子轟擊氮原子,會得到一個質子,外加一個碳-13,然後入射的阿爾法粒子會被反彈。
但是卡文迪許實驗室提供的雲室照片表明,整個核嬗變的過程應該是阿爾法粒子融入進氮原子核中,再放射出一個質子之後,得到新的氧原子,氧-17。
想要因為核嬗變這個理由,把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盧瑟福,就必須要帶上卡文迪許實驗室這後一篇論文的作者。
然後古爾斯特蘭德就在論文的作者一欄,看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
陳慕武。
而且那篇論文的第一作者,還特別感謝了他,說如果沒有他在幾千張相片裡發現了這樣一條特殊的軌跡,並提出核反應的產物不是碳-13,而是氧-17的話,這個實驗就將陷入困境,不知道何時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
古爾斯特蘭德從沒想過,能在這裡也看到陳慕武的名字。
評審委員會提名陳慕武的信有很多,裡面給出來的理由也是各種各樣。
但是從沒有一封信,是憑藉這項功績來提名陳慕武的。
或許在物理學家們的心裡,這個小小的核嬗變,與陳慕武其他的功績比起來,根本就不算什麼。
看來只能捨棄掉盧瑟福爵士,再換下一個被提名者了。
古爾斯特蘭德有些不抱希望地問道:“還有沒有其他的被提名人?”
“德國哥廷根大學的詹姆斯·弗蘭克教授,提名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的帕特里克·布萊克特。”
“理由是什麼?”
“他在拍攝到的雲室照片中,發現了氧的第一種同位素,氧-17。”
古爾斯特蘭德有些哭笑不得。
且不說,發現同位素這件事情應該去參評的是諾貝爾化學獎,而不是物理學獎。
也不說,如今只發現了一個氧-17還夠不夠資格。
關鍵是,布萊克特這個名字,古爾斯特蘭德總覺得在哪裡見過。
他低下頭,發現果然手裡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排在陳慕武前面的那一位,正是新的被提名人,布萊克特。
古爾斯特蘭德現在很絕望,他感覺陳慕武就像自己身邊的一個幽靈一樣,無處不在。
想要繞過他來評選出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沒想到吧,我還是更新了。求票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