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玻爾因為在物理學上的突出貢獻,被丹麥王室冊封為騎象勳爵。
在他為自己家族設計的紋章裡,玻爾把其中最顯著的位置,留給了一個半黑半紅的太極圖。
所以在給玻爾的回信裡,陳慕武玩心大發。
他在簡單介紹了打算用電子衍射實驗來驗證自己的電子波動理論之後,就開始了“胡編亂造”的扯淡行為。
陳慕武洋洋灑灑地打了好幾張紙,從伏羲到文王到孔子再到周敦頤,詳細介紹了太極是什麼東西。
他甚至還拿起圓規,在信紙上畫了一個負陰抱陽的太極圖,接著又重點講了講,自己是如何從傳承幾千年的太極圖中,“獲得”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靈感,並最終“得到啟發”,認為不論是光子還是電子,甚至萬事萬物都是“既有波動性,又有粒子性”的這個觀點的。
陳慕武的這套鬼扯至極的民科說法,如果是換做旁人聽了,肯定會是撇撇嘴不屑一顧。
但他覺得對面收信的人是玻爾,說不定還真的有可能給他帶來一點小小的中囯震撼。
即使現在還沒能矇騙得了他,可也會在玻爾心裡留下一顆小小的種子。
……
陳慕武這篇關於電子波動性的論文在《物理學年鑑》期刊上發表之後,在物理學界濺起的浪花,一點都不比之前他用光的粒子性來解釋伽馬射線散射問題時的小。
最近半年多的時間裡,越來越多的物理學家們,也有些漸漸接受了這個動不動就提出來一個驚世駭俗觀點的陳慕武。
說到底,物理學畢竟還是一門是實驗的科學。
雖然之前陳慕武提出來的觀點,有時候的確很難讓人接受,但事後證明,他的觀點卻總能和實驗結果驗證得恰到好處。
只不過這一次……
電子是一種波?
電子怎麼可能是一種波!
大部分物理學家都和盧瑟福一樣,覺得陳慕武的這個猜想,實在是太牽強了一些。
有的人甚至還“找到”了,陳慕武前後理論的自相矛盾之處。
因為把伽馬射線當成一種電磁波,無法解釋其散射實驗的結論,所以陳慕武在處理這個問題時,很明確地把光和電子之間發生的反應,看成是光子和電子兩枚粒子之間發生的非彈性碰撞。
電子在陳散射理論中,完全就是作為粒子出現的。
而現在,陳慕武又說電子是一種波,那麼回到伽馬射線散射當中後,他的非彈性碰撞理論,就又解釋不通了。
既然光是波,電子是粒子的時候,這兩者不能發生非彈性碰撞,那麼這次換做光是粒子,而電子是波,這兩者之間的非彈性碰撞,怎麼發生的?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當然,提出這種說法的人完全就是無理取鬧,因為陳慕武在這篇論文中明確提出了,電子具有“既是一種波,也是一種粒子”的二元性,而並不是非黑即白,說電子不是一種粒子,而是一種波。
衝在最前面的依然是玻爾。
和光子說時不同,他這次毅然堅定地站在了陳慕武的這一邊。
玻爾之前有多反對光波的粒子說,現在就有多支援電子的波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