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辦公室風雲人物的這幾天時間裡,陳慕武的第二篇論文寫作進展緩慢,勉強把三個場方程精確解的英文版論文敲了出來。
接下來的工作就是一邊翻著德英詞典,一邊把英文版的論文逐字逐句地翻譯成德文。
德語勉強算是他穿越禮包中附帶的福利技能,陳慕武掌握得還不太熟練,只能用這種笨辦法。
和愛因斯坦交流那次,他乾脆是提前打好草稿,死記硬背下來的。
好在現在終於沒有瑣事來拖延陳慕武的速度,因為每一天都有新的熱點出現,他在辦公室裡的熱度悄然消退了。
一月六日,最新一期的《密勒氏評論報》新鮮出爐。
原本這種用純英文出版的週刊,主要的讀者要麼是全國各處租界裡的洋人,要麼是身在國外卻想要了解中囯的洋人,在國人圈子裡的影響有限。
只不過今天的這期不一樣,因為上面刊登了一個很有話題性的投票結果。
去年的十月七號,《密勒氏評論報》在顯赫位置刊登公告,並同時發放“選舉票”,要求讀者投票選舉出“中囯當今十二位大人物”。
這次的問卷調查,可以算是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嚴格按照社會調查規範進行的投票,因而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和參與。
《密勒氏評論報》還深得一百年之後選秀節目的精髓,報紙每週出版一次,各個候選人物的票數和排名也隨之每週統計公佈一次。
不過現在的觀眾們倒是很正常,沒有出現為了給自家的小哥哥小姐姐投票,買大量飲料然後倒到下水道里的腦殘粉。
投過一次票的人,則會把下一期報紙上刊登的選票劵轉贈給親戚朋友,請他們也為自己心中的十二位大人物投上一票。
在投票期間,胡適還曾在自己主辦的《努力週報》上發表了《誰是中囯今日的十二個大人物》一文,對正在進行的選舉提出了批評。
他認為《密勒氏評論報》是英文週報,主要行銷於寓居中囯的美國人和其他英語人士之間,“故這種投票只可以表示這一派人的傾向,本不值得什麼嚴重的注意”。
也不知道這位大文學家的本意是真想批評這次投票,還是想跳出來刷一刷自己的存在感。
反正自打胡博士的批評文章發表之後,他反而“因禍得福”,在排行榜上的位次也跟著上升,從第十三名升到第十二名,並一直保持在這個位置,直到投票結束。
新年第一天,也就是愛因斯坦在工部局講學的那日,投票截止。
然後經歷了一週時間的緊張統計,隨著新一期《密勒氏評論報》在今天出版發行,最終的投票結果也迎來了公佈時刻。
陳慕武對這個投票結果並不怎麼感興趣,倒是同辦公室裡的其他同事們興致盎然,每個人都高舉報紙,相互討論著自己的投票人選和最終結果之間的出入。
那情形,讓他有一種大家都人手一張拿著彩票,看著報紙上的彩票開獎資訊兌獎一樣的既視感。
出於心底的一絲好奇,陳慕武也瞟了一眼投票結果,前十二位上榜的大人物中,光是軍閥、政客和官員就佔了八個【1】。
其餘的四人中,除了第十二位的胡適,還有名列第六位的北大校長蔡元培,第八位的大實業家張謇,以及第十位的宗教屆人士餘日章。
陳慕武原本以為,這個投票和自己毫無關係,打算繼續在單位裡晨鐘暮鼓地混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