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平元年,六月。
張邈認為河西金城、酒泉等四郡離所屬涼州州治路遠,為黃河賊寇割佔,於是提議另置雍州典治河西四郡,並舉薦陳留人邯鄲商為雍州刺史,治武威。
劉協採納了張邈的提議,又令涼州人、故太常張奐之子張猛為武威太守。
同月,關中出現民亂。
由於關中大旱,谷價瘋長,一斛谷已經漲到了五十萬錢。
天子腳下,竟也出現易子而食的慘狀。
劉協聞訊後大驚失色,急令侍御史侯汶將太倉中的儲存的穀米分出來施粥賑濟饑民,然而侯汶卻剋扣糧米,以至於死者如故。
驚聞此事的劉協,親自在御座前量米做粥,這才知道侯汶竟然敢在這種情況下貪墨糧米。
大怒之下,劉協派遣劉艾追查,將侯汶治罪。
雖然饑民多有保全,但這太倉儲米也不是無窮無盡的。
此時的劉協,也遇到了劉備昔日在青州賑濟五十萬饑民時同樣的困難。
如何讓饑民支撐到次年的秋收?
又如何保證次年的秋收一定是個豐收?
雖然張邈一再保證,只要合理排程,再詔令益州、兗州、豫州、荊州運送糧米入關中,是可以讓饑民撐到來年秋收的,但劉協對張邈的保證卻是心中沒底。
侯汶是侍御史。
侍御史受命御史中丞,如果朝廷官員犯法,一般都會由侍御史報送御史中丞後上報給皇帝,號為繡衣直指。
劉協原本的想法是,賑災這種大事,若是普通的官員去,或許會中飽私囊。
侍御史負責肯定就不會有什麼問題。
結果,劉協深信的侍御史都敢貪墨賑濟饑民的穀米!
這朝中還有多少官員明裡暗裡在貪汙的?
支撐到來年秋收?
劉協壓根沒這自信!
“宗正,朕想遷都回洛陽,你意下如何?”劉協喚來宗正劉艾,具言遷都之意。
曹操和劉備都勸劉協遷都,一開始劉協跟公卿大臣一樣,覺得遷都是個勞民傷財的事。
然而,這旱災一來,劉協頓覺曹操和劉備有先見之明。
雖然去了洛陽不會改變旱災,但遷都後劉協有更多的選擇。
即便是各州運糧賑災,這送到洛陽也比送到長安方便啊!
劉艾知曉劉協心中所想,但卻面有難色:“陛下,大將軍、司徒和尚書,都不會同意遷都的。”
“不僅他們不同意,公卿百官也不會同意遷都的。”
劉協的臉色頓時變得陰鬱:“朕已經親政,難道大將軍、司徒和尚書,還敢效仿董卓、李傕不成?”
劉艾暗歎,道:“即便陛下親政,也不能無視公卿百官的反對,否則這今後人心不穩,誰還願意聽陛下的號令?”
劉協還是太年幼了。
皇帝,不是親政就一定能號令公卿百官,令行禁止的。
呂布、張邈和陳宮,只是為了名義上佔大義才還政於劉協,但不意味著可以任由劉協胡來!
劉協冷哼:“難道朕就要一直待在這長安,偏安一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