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還沒有開始執行,就被魏興思叫停了,讓他和吳菲菲一起撰寫綜述,然後給許秋他們做有機疊層器件的讓路,
對於孫沃來說,自然是沒太多所謂的,雖然寫綜述也是幹活,但相比於做實驗,工作強度低上了不少,現在也算是“奉旨划水”了。
段雲給大夥帶來了他從華威那邊實習的見聞,當然這不是在組會上彙報的,而是私下裡交流時提到的。
現在實習期,公司對他們的要求並不高,沒有KPI什麼的,不需要加班,工作時間也都是自由的。
不過,段雲看著已經入職的老員工,基本上都是加班的。
可能也和他們加班的福利非常好有關,晚上大約八點左右有加班餐,特別的豐盛,至少比學校食堂裡好很多。
因此,不少員工哪怕工作都做完了,也會專門划水留到八點,吃個夜宵再回去,還能混點加班費。
不過,段雲估摸著,大機率等他正式入職以後,才能真正知道一家公司具體是怎麼樣的,實習期看到的,遠不如自己親身經歷過的真實。
就比如在進入課題組之前,有些人看到其他人做著高強度的工作,感覺“我上我也行”,自己應該也可以扛得住壓力,但只有真正經歷過後,才會明白這種壓力究竟意味著什麼。
田晴上週幫許秋重新繪製了十多幅文章中的插圖,然後在組會上把這些插圖放了出來。
不得不說,這些圖片經過她的最佳化,看起來確實有些像模像樣了,增添了一些高階感在裡面。
而且,這些圖片都有原始的模板,之後就算更新的資料,也可以直接進行替換。
另外,關於有機光伏疊層器件電荷輸運機制方面的研究,田晴雖然沒有什麼實質上的實驗進展,但在上週聯絡了瑞典馮盛東、芬蘭Ronald那邊,連同許秋一起,進行了多方討論。
最終,他們打算聯合起來搞一篇大文章出來,研究的體系正是現在組裡最佳的有機光伏疊層器件體系。
自己組裡未來的熱點工作,自然能蹭就蹭。
田晴負責進行初步的CELIV、TOF等方面的研究,然後和其他人對接。
Ronald提供進階的CELIV、TOF方面的研究。
瑞典馮盛東負責提供TAS等方面的支援。
許秋則提供材料方面的支援,以及看其他人表演。
本來之前許秋還試圖去接手機理方面的研究,後來發現難度太大,需要從頭開始學習很多知識,於是就暫時放棄了,選擇專攻材料合成、器件加工工藝最佳化這一塊,剛好也和系統的功能相契合。
專業的事情還是交給專業的人來完成。
現在科研領域中,多元合作是一種非常好的常態模式,不需要用自己的短板來挑戰其他人的長處。
就像創業一樣,想要成功,最好的就是不斷打磨自己的長處,讓自己在某一方面做到頂尖。
至於自己的短板,可以透過招一些有能力特化的人,組建一個團隊,然後交給團隊裡的其他人幫忙補充。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芬蘭Ronald那邊還研究了組裡提供的PTB7TH:IEICO標樣體系。
Ronald課題組用他們自己開發出來的各種各樣的CELIV手段,對標樣體系下電荷遷移率資料、介面複合情況、陷阱態分佈等進行表徵,進而得到光伏器件整體的電荷輸運動力學資訊,發了一篇JPCL。
他們文章產出的速度,比組裡相對划水的田晴都要慢,或許和他們文章中實驗的重複性次數做的比較多有關。
這篇文章,許秋沒有掛名,不過田晴、陳婉清和魏興思都掛了名字。
而且,田晴因為輔助幫忙測試了一些前期資料,掛的是二作。
陳婉清帶來了藍河公司那邊的訊息。
現在藍河公司已經開發出來了第二代的刮塗機器的原型機,目前正在除錯中。
相比於之前的初代刮塗機器,他們對刮刀進行了升級,同時對加熱板進行改良,提升了加熱基板的均勻性。
最終,用二代刮塗機器刮塗,得到的薄膜厚度的不確定性從原先的±100奈米,縮減到±50奈米以內。
也就是預期200奈米厚的薄厚,透過二代刮塗機器,大致可以做到150250奈米之內,而原先一代刮塗機器,精度大致是100300奈米。
另外,藍河光電材料公司的發展也很不錯,尤其是IDIC系列材料的銷量非常好。
可能也是因為許秋《自然·能源》文章的發表,加上魏興思在大會上的宣傳,將IDIC系列材料的名氣打響了出去。
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單單IDIC、IDICM、IDIC4F這一個系列的三種材料,加起來就銷售出去30多克,相關的單體材料也賣出去50多克。
合作課題組的數量,也從原先的幾個,迅速膨脹到現在的超過二十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