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這批器件被“真空放置”了24小時,偏離了最佳條件,效率可能會因此而降低0.10.3%;
其次,又是在再生前製備的,效率或許會繼續降低0.20.5%;
最後,再加上莫文琳的加工條件沒有做到最優的條件,效率大機率要再次減0.4%1%。
這麼多DEBUFF疊加下來,效率大機率是衝不到17%的。
因此,許秋就沒有興致留下來,轉而和韓嘉瑩一起去吃晚飯了,他們晚上還約了一起看電影。
元旦檔上映了好幾部大片,他們只看了《凹凸曼大戰毒液》,接下來打算挨個全刷一遍。
今天看的這部名叫《皮蛋竟是我自己》。
講述的是一個主角,尋找神秘人“皮蛋”的過程,記憶中的“皮蛋”是一直在追殺他的仇人……
經過一番推理、演繹、探秘,最終主角發現“皮蛋”竟是他自己。
原來,主角在殺了人之後,精神失常。
結果,陰差陽錯之中,植入了被殺者支離破碎的記憶,還以為仍舊在被人追殺……
嘛,雖然劇情有些雷,但還是可以看個樂呵的。
許秋在電影院,吃著爆米花喝著快樂水攬著學妹的時候,收到了莫文琳發來的訊息:“[哭唧唧]今天這批器件最高效率16.20%,還不如之前的結果呢。”
對此,許秋早有預感,於是把提前準備好的大餅奉上:“下週,我們把手套箱再生過後,好好調控一下條件,必上17%!”
莫文琳不知道是不是吃餅吃到噎住了,並沒有回覆。
週日,因為莫文琳週六加班幹活的緣故,許秋就沒讓她繼續做器件了。
剛好韓嘉瑩寫了一週的文章,又想“換換口味”,於是學妹便接替了莫文琳的位置,開始製備疊層器件。
許秋也很期待學妹能否延續她的歐氣。
上次,就是學妹偶然間的發現,讓疊層器件的效能一舉突破16%,不知道這次能不能一舉突破17%呢?
到晚上十點,韓嘉瑩終於完成了器件,並採用真空放置的方法,將器件存放在蒸鍍艙內。
許秋掐指一算,到明天下午兩點開始測試的時候,正好是放置16小時的最佳條件,非常的完美。
說起來,本來學妹最開始屬於掛名掛到四作的,結果現在她的貢獻量也慢慢提了上來,甚至不比負責合成材料的鄔勝男低了。
不過,韓嘉瑩也沒有和鄔勝男搶三作的意思,如果是二作可能還有些用,三作、四作的話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而現在的二作,莫文琳的貢獻確實高,她這個二作屬於不那麼划水的二作。
週一,組會。
鈣鈦礦團隊首先彙報。
二維鈣鈦礦疊層器件的工作,吳菲菲已經撰寫完畢,於上週日投出,目標期刊CM。
錫基二維鈣鈦礦體系,吳菲菲和孫沃開始撰寫綜述。
雖然現在計劃書的審稿意見還沒有回來,但就算ACSEL投不中,也可以去投AFM,再不濟投JMCA也可以。
綜述嘛,寫出來,總是有地方可以投去的。
據說,有的課題組存在專門撰寫綜述的“大佬”,不做實驗,只寫綜述。
而且不是寫自己領域的綜述,他們專挑熱門的領域寫,然後一個月寫一篇,一年能水十多篇綜述文章……
其實,除了大佬寫出來的乾貨滿滿的綜述,比如許秋之前那篇《焦耳》以外,大多數的綜述都是近似於給學生練手的存在,沒有太多的科學意義,一個人一年發兩三篇綜述就差不多了,這種一年十幾篇的就有些太水了。
而且,綜述文章的地位,通常比正常實驗工作的文章地位低一檔。
如果研究者對外聲稱自己發了一篇AM,那人們預設他發表的是AM實驗工作,而非AM綜述,如果是綜述的話,一般都會主動宣告發表的是綜述。
就像對外宣告發表了一篇《科學》,那大機率發表的是實驗工作型別的文章,而不是短評或者綜述。
孫沃上週把錫基鈣鈦礦器件的效率做到了2%,在和吳菲菲討論後,打算還是先從鉛錫混合的二維鈣鈦礦做起,比如25%的錫,75%的鉛、50%的錫,50%的鉛。
哪怕新意上差一些,至少先把效率提上去,比如能做到8%、10%的,發一篇小文章出來,之後再考慮去做全錫的二維鈣鈦礦,也講求一個循序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