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你好,總統房是1188軟妹幣一晚上。”
“……來一間吧。”
……
……
……
(據說幾個省略號就是幾次,劃掉)
元旦雖說有三天的假期,但對於科研圈是不存在的。
因為課題組裡的日程安排是1月1號、2號週六、週日休息,1月3號週一照常上班,1月8號週六下午還要補班,所以相當於沒有休。
1月3號,週一早上。
許秋已經拿到了之前交給模擬實驗室摸索的兩個結果。
首先,是不同體系的器件效能,隨蒸鍍完成後在蒸鍍艙內放置時間的變化趨勢。
結果表明,之前最高效率16.22%的三元IDICM二元COi8DFIC疊層體系,隨著放置時間的延長,器件效率呈現先升後降的趨勢。
在放置時間為12小時的時候,器件效率達到峰值,為16.66%。
許秋看到結果時的第一反應:“大概,這就是上帝留給划水實驗者們的專屬福利?”
事實上,許秋之前沒有發現這種“放置變好”的實驗最佳化方法,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有機合成實驗的影響。
因為在做Stille偶合反應等有機合成實驗的時候,許秋髮現投反應的速度越快,最終的結果通常就越好,所以他在做器件的時候也直接代入了同樣的想法。
這也說明,搞科研這種東西,運氣成分真的非常大。
此外,這次“放置變好”的實驗現象中,除了放置12小時達到峰值外,其他的結果也很有趣。
許秋髮現,當放置時間達到3小時時,最高效率就已經提升到了16.58%。
之後延長放置時間,從6小時、到9小時,再到12小時,效率變化的幅度並不大,就是0.02%、0.03%左右,這樣緩慢提升著。
再之後,繼續延長放置時間,效率下降的幅度同樣不大,也是0.02%、0.03%左右,可以認為是效率在短期內已經趨於了穩定。
同時,“放置變好”這個現象也不是對所有體系都適用的。
許秋一共研究了十七種標準體系,發現其中只有五種體系,存在“放置變好”的實驗現象,另外有八種體系是“放置變差”,還有四種體系是“放置不變”。
他試著給“放置變好”、“放置變差”以及“放置不變”的體系分別歸了歸類,然後發現:
“放置變好”、“放置變差”的體系,大多是有效層旋塗後,沒有經過退火的體系,“放置不變”的體系,大多是經過退火處理的體系。
退火這項實驗操作,主要影響的是有效層旋塗過後殘存的溶劑含量,如果不退火的話,沸點100多攝氏度的氯苯,以及沸點更高,可達200攝氏度以上的溶劑新增劑DIO等肯定會有所殘留。
因此,許秋認為“放置變好”、“放置變差”、“放置不變”這些實驗現象,背後可以歸因於:
在蒸鍍艙的真空環境下,器件內殘存溶劑揮發對有效層形貌的影響。
對於氯苯、DIO這些溶劑來說,它們在常溫常壓的條件下不容易揮發。
而在常溫低壓的條件下,就會逐漸從器件有效層中“跑出來”,擴散到外界的真空氛圍中。
溶劑揮發的過程,是需要一定時間的。
正常蒸鍍的過程持續時間只有2小時左右,不足以讓有效層內部的殘留溶劑完全揮發。
現在把這個時間額外延長3小時以上,就可以讓溶劑近乎完全揮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