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人尬聊了幾分鐘,魏興思從辦公桌上拿起剛剛列印出來的,還熱乎著的《自然·能源》文章,向馬薇薇遞了過去,眉飛色舞的說道:
“你還不知道吧,我們組最新的一篇《自然·能源》,剛剛接收,許秋做的IDIC4F體系,把器件效率做到了13.5%,同時還進行了非常縝密的理論分析……”
“哇,厲害啊!”馬薇薇驚歎一聲,從魏興思手中接過文獻,一邊翻閱,一邊回應道:
“魏師兄,你這回國後發展的是好啊,又是《自然》大子刊,又是《焦耳》綜述的,AM、JACS、EES估計發了有十篇了吧。”
魏興思擺了擺手,說道:“你最近不也有一篇AEM嘛,剛才我們還在討論你這篇文章呢。”
馬薇薇內心暗道好巧,隨後好奇問道:“我的工作怎麼樣,還入得了你們兩位的法眼?”
魏興思轉頭看了看許秋,示意他來回答。
許秋只好硬著頭皮,擠出一個禮貌性的笑臉,略作思考後回應:“馬薇薇老師的文章寫的非常不錯,挺有啟發性的,我們之後也打算用環保的非滷溶劑,取代傳統的氯苯、氯仿溶劑。”
雖然之前許秋在讀文獻的時候,吐槽過馬薇薇她們把“氯苯”改為“甲苯”,就敢號稱環保,但現在當著人家的面,還是給一些面子吧,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嘛。
馬薇薇笑著搖了搖頭:“我自己的文章,心裡還是有數的,和你們的工作一比,簡直不值一提啊。”
頓了頓,馬薇薇又補充道:“噢,對了,這篇《自然·能源》我感覺寫的不錯,可以帶回去嗎。”
魏興思做了個請便的手勢:“當然可以。”
馬薇薇把文章捲起來,放到了她隨身帶著的包包中,然後說道:“我這次過來,主要是想找魏師兄請教一下,關於非富勒烯體系的選擇。”
魏興思試探問道:“你是打算自己開發新的體系?”
“沒錯。”馬薇薇點點頭。
“這個想法是對的,想要有長足的發展,必須要自己做一個完備的體系,然後深入挖掘下去。”頓了頓,魏興思隨口問道:“嗯……你有沒有什麼初步的計劃?”
馬薇薇快速回應道:“本來是打算做ITIC相關的ADA型受體分子,可後來發現這個方向的競爭太大了。”
“你們這邊就不說了,我看其他很多大組都開始跟進,尤其是徐正宏,都快放棄自己的IDTBR體系了,最近發表的幾篇文章都是關於ITIC的。”
“因此,我不太想往這個賽道上面擠。”
“前段時間,我產生了一個實驗想法,主要是基於之前在漂亮國NREL那邊進行的PDI、NDI聚合物受體的研究,具體思路就是把ITIC聚合物化。”
“結果這個想法剛剛產生沒多久,我就看到了你們發表的《焦耳》綜述,上面展望部分就有這一點……所以我就跑過來問一問。”
“這樣啊。”魏興思點點頭,明白了馬薇薇的訴求,這是怕和他組裡的實驗撞車,因此過來摸個底。
於是,魏興思看向許秋,詢問道:“你那邊有關於這個方向的計劃嗎?”
許秋斟酌了一下,回應道:“暫時不打算做……不過這個方向我覺得是可行的,具體可以這樣……”
馬薇薇聽的非常專注,中途還打斷了許秋,從包包裡取出一個本子,時不時記錄幾筆。
許秋之前就已經設計出來了關於ITIC系列聚合物受體的實驗方案,並在模擬實驗室中摸索過。
比如,把IDIC聚合物化,也就是IDIC端基上的ICIN單元用溴取代,再和雙三甲基錫取代的噻吩反應,形成“……IDICTIDICT……”的結構。
最終的器件效率也不低,可以達到11%以上。
這個體系,好好耕耘一下,未嘗不能發幾篇一區的文章,甚至AM也是有機會的。
不過,這個體系的問題也很明顯,那就是無法對ICIN的端基進行改性,比如引入氯原子、氟原子這些都無法做到。
換言之,把ITIC系列受體材料做成聚合物,在效率方面向上突破的空間比較小,可能會增加器件的穩定性,暫時屬於邊角料型的工作。
因此,許秋也就沒有繼續做下去。
況且,組裡也缺人手,現在每個人的工作都已經滿負荷了,只能有所取捨,優先去完成那些更加“有文章價值”的工作。
其實,許秋在《焦耳》綜述的展望部分,把很多他摸索過且可行的思路寫了上去,相當於是BONUS,誰撿到就是誰的。
許秋算是比較“良心”的綜述作者了。
很多綜述作者,其實就是簡單的把其他人的工作總結了一下,並沒有自己的思考在裡面。
眾人又聊了一會兒,時間已經接近十一點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