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看向側畔,張阿難立刻從丹陛之上走下,快步走到了李承乾的身前,從他的手裡接過奏本,然後才回到了丹陛之上。
皇帝接過奏本,開啟的同時,說道:“何事,你說吧。”
“喏!”李承乾捧起玉笏,躬身道:“啟奏父皇,兒臣聞古之聖人,封泰山、禪梁父者公七十五家,是以陰陽難測,陶冶生靈之謂神;道德元通,仁育黎元之謂聖。
聖也者,自天之攸縱也。
神也者,代天之理物也。
是以惟天稱闢,靈心作其會昌;惟闢奉天,至誠表其封禪。
升中之道,抑斯之謂歟;繇是先王急焉,當仁不讓……
伏惟皇帝陛下研精探賾,神無不照。
唯幾所鑑,洞出象帝之初。
先天成則,超貫混元之際。
兒臣又聞之,遊海若者,馮夷之宮為陋;登泰山者,魯侯之邦蓋小。
是知絳霄不極,九垓綱絡於胸中;赤縣無涯,四海囊括於度內。
故恭請陛下登泰山圜壇而接武,降九霄曜魄而齊尊。
俾夫一代衣冠,寘其名於冊府,四方夷狄,鑿其竅於靈宮,則普天欣賴,懷生再造,朝聞夕死,抃若登仙。
兒臣深荷玉成,不勝至願,重竭愚瞽,昧死以聞。”
說完,李承乾再度沉沉叩首。
群臣神色全部肅然,便是李泰,房玄齡,此刻亦是肅然無比。
太子請封禪,這不是秘密,但太子什麼時候請封禪,就是問題了。
尤其是房玄齡,之前中書省送往東宮封禪奏本的時候,他就知道了皇帝的用意,但東宮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將一切準備妥當,太子的能力依舊非凡。
特別是今日有了太子請封禪事,那麼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外群臣針對東宮的謠言都得停下。
否則一旦再出事,打擊到的,就是皇帝封禪之事了。
……
李世民輕輕俯身,目光落在李承乾身上,輕嘆一聲,說道:“承乾,封禪之事,朕暫且擱置,你的腿傷未愈,朕擔心東行泰山,你不便甚矣,故而先放一放吧。”
“父皇。”李承乾再度拱手,認真說道:“將封先祭,義在告神,神明之事,天地有機,不可久拖。
兒臣身體之事,只在兒臣,不可因此而耽誤父皇封禪之事,兒臣堅請父皇東行封禪。”
李世民看著站在殿中神色堅定的李承乾,微微的點頭,然後他抬頭看向群臣道:“諸卿如何看此事?”
“陛下!”李世民話音剛落,太史丞李淳風站了出來。
“陛下,臣以為太子所言極是。”李淳風拱手,認真說道:“古歷分日起於子半,今歲甲子朔冬至,臣與太史令傅仁均共予精算,子初為朔,有差三刻,用乖天正,恰值考定。
時正天下,臣以為當為封禪之機。”
李世民抬頭看向殿中,發現太史令傅仁均今日未至,這才想起傅仁均前些日子告了病假。
天時推算之事,也不是一天兩天的時間,今日李淳風怕也是正好趕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