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這還是沿著官道往淮河南出發的客兵,如果有客兵從水路走的話數量就會繼續增加。
從淮安水關下水,北上過宿遷,從運河水道進淮河水道,一路東向,經過灌雲之後不遠便是雲梯關所,相較陸路行軍雖然迂迴不少,但也是雲梯關那邊出鹽的漕船走向,而且可以運送軍需物資。
梁世發白天看到的情形,就是客兵為了節省糧餉,每天走的路程極為有限,而且在集鎮和村落分散駐軍,定是叫當地鎮上的裡甲官紳出面籌糧做飯,客兵們坐等吃食就可以。
這也怪不得走不快了,到了地方叫人籌糧做飯,要是走遠了籌措不及,怕是要餓著肚皮等飯,為將者也不好過於苛待士兵,要知道到了崇禎年間,固然劉澤清可以不甩朝廷,餓急了的將士也完全能不甩將領,各將約束不了部隊,最終折損的還是劉澤清的面子。
所以就算是軍令緊急,各將也還是不緊不慢的行軍,劉澤清也不會過於逼迫,因為他自家當遊擊,參將時,行軍打仗也是一樣的行止,並無什麼特別之處。
只有在崇禎早期,軍令尚嚴,文官威嚴尚在時,督撫經略大佬嚴令趕路,違者可能掉腦袋時,這些將領才會用內丁彈壓營兵不滿,逼迫眾人趕路,自己也會準備一些乾糧當行糧,每天的行軍速度才會提升上來。
再有一種情形,便是兵敗逃跑,那當然是有多快便跑多快。
正常情形下,一天走二十里左右是明軍的常態速度,甚至一天十里也不能說慢,大家都是這般走法,並無什麼不妥。
相比先秦時一天五六十里的行軍速度,這就是老大文明的僵化和倒退。
道路,後勤補給,軍紀,軍法,士兵和將領的素質並沒有進步,反而是大幅度的倒退了。
天黑之前,梁世發將馬車交給來接應的軍情人員,同時接到了來自淮安和安東各處的情報匯總,他估算了一下,將這一天的情報用密文書寫好,然後封存在臘丸裡,接著交給一個安東情報戰的急遞人員,著其連夜送往雲梯關,在灌南縣和沿途的幾個大鎮都有驛傳點,可以換馬也可以換人,但相距不遠,這個軍情員應該是能將情報在下半夜時就送到雲梯關。
因為是最高等級的急件,件到就送,哪怕是下半夜閔元啟還在熟睡之時也會被敲門聲驚醒,然後立刻閱讀。
梁世發想到閔元啟能很快知道這邊的情形,內心也是稍感安慰。
白天的情形不可能不對他造成影響,甚至是令他有些惶急害怕。
雲梯關的基業已經成型,淮河南岸的多個百戶已經形同一個整體,閔元啟投入了大量本錢在其中,大片的鹽池猶如良田星羅棋佈在海邊,大量的工坊和軍營區都是花重資建造修築。
還有所有百戶之下的警備司等機構,幾員大將也多加了雲梯關下百戶之職。
大量的民戶和軍戶在李國鼎等人的率領下在洗淘鹽鹼地,希望能獲得一個好的收成。
梁世發本人新蓋的大屋和家小都在雲梯關,而客兵是什麼德性大夥兒都清楚。
就算是太平時他們都是一夥強盜,要是打起仗來,還不知道是什麼樣的人形野獸。
估計到時候除了鹽池之外會被一火焚盡,而除了雲梯關的守備將士外,四周的村落百戶,不分軍戶民戶,能活下來的人也並不多。
這毫無誇張之意,歷來官兵和流寇交戰,交戰區域的百姓遇著流寇還可能活命,遇著官兵,則多半不能倖免。
所謂賊來如梳,兵來如篦,便是當時百姓總結出來的經驗。
懷著重重隱憂,梁世發先在安東縣附近的安全屋暫居,到明天天明後,他會偽裝成懸鈴遊鄉的遊醫,沿著大道繼續向灌南縣城方向前行。
……
送信的軍情人員騎馬趕路,在半道換了兩次馬,因此能保持最高的速度騎行。
才過四更未至五更,正是人睡的最為深沉之時,軍情人員也是沿著道路抵達了第三百戶的外圍。
和安東,灌南等地尚有縣級官道不同,越是往東行,村落之間的距離就越大,集鎮就越少。
也沒有官道通行,就是各村落之間的小道。
這些道跑也多半是依託淮河南北兩岸,多半是各集鎮和村落間自行溝通修築,多半地方都只可容兩輛獨輪小車,或是一輛雙輪大車通行。
甚至有一些地方中間道路斷層,騎兵得在村落之中穿梭而過,否則就得在河邊的灌木地或田畝裡穿行,那樣反而事倍功半,還不如在村落裡穿行。
好在這年頭的年景不好,原本農家習慣,年頭抱一隻小狗,用剩飯剩菜養著,到了年尾養成了肥狗之後正好在過年時宰殺,也是給全家滋補一下。
這個時代是不能套用後世的標準,什麼不忍心之類的話更不要談起。人們肚腸裡嚴重缺乏油水,甚至不得溫飽的前提下,自是不可能有什麼愛心氾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