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三順王先重用,到康熙時期就斷然撤藩。
在政治上,這些野人真的是涮卷涮到了滿分。
閔元啟早前認為剃髮令是多爾袞昏了頭,後來才逐漸明白這其中的道理。
從皇太極時代就有漢官和滿洲貴族建議從漢俗,北魏孝文帝就是一個例子,從漢俗建立一個龐大帝國,似乎是不錯的選擇。
皇太極斷然拒絕,甚至還再三強調,滿洲舊俗不可更易,後世子孫也絕不可放棄。
到多爾袞入關,局面順利之時推行剃髮令,可能是時機偏早,但這個政策是滿清的國策,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更改。
這些野人比他們的前輩更有自信,是要漢人從胡俗,以滿制漢,以滿壓漢,是要打斷漢人的脊樑骨,斷其風俗傳承,以漢服滿,他們要的是這樣的滿漢一家,而不是漢滿一家。
再利用文字獄來斷明末開放的學術氛圍,再關閉海疆,斷絕對外貿易往來,其後的二百多年果然就是一潭死水,這樣的統治對殖民政權來說當然是異常成功,雖然起義不斷,但都未能動搖其統治根基,甚至後來被鉅艦重炮轟開國門,其又能用買洋槍洋炮和借洋債的方式來續命,若不是後來皇室過於貪婪,成立皇族內閣後斷了漢人士大夫的念想,怕是能成功再轉為君主立憲,中國的命運仍然為一個小小異族所掌控。
對這樣的敵人,閔元啟是再怎麼小心也不過份。
現在這個時期,當然還是要把流寇給提出來,崇禎剛死之時還是頗令天下軍民百姓憤慨,連清軍入關都是用的替崇禎弔喪伐罪興義師報仇的藉口,閔元啟此時不拿流寇做文章,總不能說是要防著清軍南下?
若是叫眼前這些新軍將士知道面對的是窮兇極惡的八旗兵,怕是直接士氣歸零,大股逃兵怕都難以避免。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滿洲八旗的赫赫兇名已經豎立了好幾十年,短時期內是打不破的。
甚至那些附庸明軍,在打著大明旗號時就是魚腩,剃了發留了辮子就彷彿開了光一樣,清軍打下荊襄就止步,另一支打到杭州停步,其後真滿洲留在南方的不過一萬多人,還分駐若干戰略要地,能用在一線作戰的兵力相當之少。
南明諾大地盤,幾千裡江山可都是附庸明軍打下來的,最得力的就是三順王加李成棟金聲恆之流,其後又因為清廷封賞不公而起義反正,對南明軍他們打的極為漂亮,一遇到討伐他們的清軍,這些傢伙又立刻暴露出弱雞本色,三下五除二的就被討平征服,毫無他們打南明軍時的兇殘暴戾。
由此可見滿洲兵對明朝軍民百姓的威懾力和其實際的恐怖戰力,整個南明史打贏真滿洲的記錄並不算多,最光彩的當然是李定國創造的兩蹶名王的戰例,這位大明晉王也由此進入名將之林,甚至由於其身上悲劇性的末世英雄的色彩,令後人起他的事例之時更多的感覺不是振奮而是扼腕嘆息……
如果說閔元啟在此之前想的是跑路南洋,或是當一個鄭成功般的人物,現在他更想做的是中流砥柱般的李定國。
當然了,不要如李定國般的悲劇收場……
此時沈永停了腳步,指指前方人頭攢動的工坊,沉聲道:“這裡便是鑽銃管的所在了。”
聽到了閔元啟的話之後,沈永的神色也相當激動,但沮喪之意也是更加明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