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六日,過完了中秋節的百姓們又忙碌起來。
高粱被從根割斷,上面穗的位置來一尺多長。
換成以前,百姓除了專門製作掃帚的人,基本上不會留這麼多。
高粱稈子不值錢,都當柴火燒了。
如今百姓小心又小心,他們在等,等李易出好辦法。
百姓對李易就是這麼信任,他們並不清楚李易會怎樣操,卻堅信不能浪費東西。
果然只過去一天,報童們便吆喝起來。
“賣報啦,李家莊子招集年歲大的人在各村子幫忙製作東西。”
“賣報,李家莊子收購高粱稈子和高粱穗。”
之前李家莊子找人去處理棉花和碎布、廢紙。
不過那時招的是幹力氣活的人,老年人不適合。
年歲大了幹活慢,眼神也不好使,現在李家莊子又給老年人準備了工作。
報紙上寫了,一個是老人幫忙編織東西,按照數量給老人錢。
另一個是老人編織東西,按照數量莊子收。
前者李家莊子提供高粱杆,後者不提供。
家中有種高亮的可以做好了後賣到李家莊子,家中沒種,願意自己去弄高粱稈子的也行,單獨出工亦沒問題。
製作的東西是框、藍、掃帚、刷子、席子、蓋簾……
不會的人看別人製作,學一學就會了。
報紙上給出了辦法,不會的人幫忙加工原料,大家流水線作業。
老人們平日裡會幹活,幹農活,還有編織東西,甚至有的還要織布。
一般製作好了,會拿到集市上賣,賣不上價錢。
“這叫分散式密集勞動,從行業的角度出發,在一個地區,購買力有限,很多時間浪費在了趕路和等待上。”
李易給李隆基講解。
李隆基把朝堂的小朝會挪到了興慶宮,在這裡也有一個興慶殿,只有大朝會的時候才去皇城。
住,自然也是住到興慶宮中,挨著春明門,城門不關,外面到李家莊子的路上是軍營。
有什麼危險,李隆基一家人可以衝出去,直接抵達李家莊子。
今天上午開完小朝會,李隆基見沒什麼事情,直接找李易。
李易給他講資本優勢。
“收了簡單,去哪裡賣?”李隆基知道商業上的問題。
那麼多的東西顯然無法在京兆府賣,市場飽和了。
“賣給契丹、突厥和渤海,吐藩願意買,也賣給他們。咱現在跟其他地方是經濟文化交流。
他們也可以採集東西賣給我們,大家互相交換。
我要求低,本錢出售給他們手工製品,把他們的東西換回來,可以保持一段時期的貿易逆差。”
李易找到了銷售的地方,看上去他是本錢,可是京兆府的百姓賺到了。
貿易逆差產生的原因是他給的工時費高,幫百姓在冬天前多賺點。
等他在契丹、渤海、奚族等地收了東西,一路往回來的時候就可以銷售,再從路上的地方收購當地的東西,到長安賣。
整個過程沒有任何問題,只要對方不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