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不可分割,在對立統一中共存,所以無所謂美醜,無所謂大小,兩者相生而存,就如天地相互依靠,沒有天,何來地?
就如天地和眾生相互依存,沒有天地,何來眾生?
漸漸的,平安與人交談,不喜歡討論修煉知識,而是喜歡討論那些玄而又玄的難以捕捉的東西。
比如說宇宙因何起源,天地因何而生?
是否有人創造了這個世界,是否有人創造了天地眾生?
哲學,本就是探索世界的學說,這一世,因為玲瓏的一個問題,平安漸漸走上了思考的道路。
以至於它無時無刻不在思考,上課時在思考,放學時在思考,修煉時,一心二用也在思考。
“這個世界,相傳是來源於九大先天生靈,只是後來被紅聖收復,後不知所蹤。”
“看來只有見到紅聖,才能知道這個世界從何而來。”
為了追尋答案,平安修煉愈發勤奮,在八歲的時候,順利凝練出了八道第五靈樞,只差最後一道靈樞,便可以成為史上最年輕的第六靈樞強者了。
這是宏觀的方面,在微觀方面,平安嘗試思考人性,從自身出發,為什麼之前那些人,會嘲笑它和父親?
思考善惡,思考好壞,思考對錯。
因為明悟了對立統一的思想,平安不再以單純的非善即惡來看待事情,思考問題也愈發全面,看上去愈發老成。
至少這一年相處下來,雪青看到少年老成的平安,直感覺對方不是一個八歲的小孩,而是自己的師尊。
它有一種面對自己師尊時候的錯覺。
以至於雪青一段時間對平安避而不見,後面只能歸結於平安看的書多了,看書的後遺症。
過度早熟的平安,在八歲的時候,徵得父親的允許後,經常在放假的時候前往靈山,尋找那束光。
然而,不知什麼原因,那束光面對平安的時候,居然什麼反應都沒有。
在面對其他生靈的時候,那束光都會散發出微芒,淡淡篩選,最後決定放出什麼層次的傳承。
而在面對平安的時候,這束光無動於衷,一如面對楊壽時候的樣子。
木星外,楊壽看到第一次接觸那束光的平安,眉頭皺起。
這種情況照理說不應該啊?
這麼多年下來,這束光已經習慣了木星世界,對木星世界的生靈十分熟悉,對他無動於衷還好說,因為他的氣息太過強大,而平安呢?
那又是什麼原因?
楊壽想了很久也沒有想到原因,如果不是擔心暴力破解會摧毀那束光裡的傳承,楊壽早就暴力破解了。
這束光就是一座寶藏,楊壽十分希望木星世界能夠完全繼承,這樣可以縮短他極多的時間。
並且一個完整的修煉體系,楊壽甚至可以從中借鑑摸索出八級的道路!
這對世界的發展來說至關重要!
在楊壽目不轉睛地關注靈山上的那束光的時候,平安與光接觸,第一次沒有被認可,但它卻並不灰心喪氣。
“我有種感覺,這束光裡潛藏著無數知識,我一定要破解它!”
和尋常人的思維方式不一樣,在沒有得到靈光的承認後,平安第一感覺就是想方設法破解它。
裡面的知識足以讓它怦然心動!
“這束光的能量十分特殊,極其高階,別說我修煉到第六靈樞,哪怕是第七靈樞,也未必能夠破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