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連忙說道:“我問此事不是想追究責任只是想知道此事沒有成功的原因,大唐府兵制好處很多,節省軍費開支節省國家財力。
但是也導致士兵長久在外作戰容易生出怨念,更何況守衛邊境鎮守異族之地。
此有得必有失,沒有辦法。
現在看來,隨著大唐疆域不斷擴大,無論是北方的突厥,西北的西域諸國,還有高原的吐谷渾,西南的南詔和交趾。
這樣的地方只會越來越多,如果再這樣湊合著來怕是不行了。
想要解決吐谷渾等地的問題,如果沒有一個長久的策略,已經不行了。”
李恪說完大家都在思考,一直以來大唐府兵戰力強大,這是大唐的驕傲,但是也正如李恪所說,府兵因為是義務兵役,大家自備武器馬匹上崗,自然是想正點下班了。
以前在中原地區還好,打仗不會打太久,回家或者輪換也方便,但是越往外打這輪換越麻煩。這種時候大唐朝廷一般選擇的就是不論換。
這樣這群府兵是按時間應役的,你要是超時了,人家肯定怨聲載道,所以打完吐谷渾,為了安撫軍心李靖不得不帶兵回軍。
後面吐谷渾沒事這個也就算過去了,現在有事了大家想的也就是再派兵鎮壓一波就是了。
李恪記得滿清控制蒙古地區做的就很好,不僅清一朝當時蒙古沒有爆發過大亂,就是滿清沒有了,蒙古也基本上廢了。
後世總結無非有三點,一個是分兵分權,二就是結親聯姻,三就是弘揚佛教。
除了第二條之外,大唐其實完全可以抄襲借鑑。
李恪見大家都沒有說話等著自己的辦法,就接著說道:“想要讓這些地區長治久安,我認為主要是以下三點,第一就是劃區域而治,大唐各地設立州府府兵,那自然可以讓這些地方也設立州府府兵。
把吐谷渾地區按照大唐一樣,將部落劃分為上中下三種府,上府一千兩百騎,中府八百騎,下府六百騎。
各府之間互不統屬,互不干涉。尤其禁止相互吞併合併的行為。
然後給他們劃分草場,禁止侵佔他人牧場,禁止跨區域遊牧。
如此一來分散其力,使得他們無法集中威脅大唐,如果吐蕃入侵則按照各府劃定的等級出兵,聚兵一處由大唐統帥抗敵。
如果內部出現不服管束的府侵佔他人土地,輕則訓斥罰沒部分牛羊馬匹,重則治罪換府主,若是敢反抗則派出一部分唐軍加上幾個府的軍隊就可以輕易擊潰。
而吐谷渾這邊因為新汗年幼,而大唐軍威還在,正是實施這個計劃的好時機。”
李恪話說完下面的人就開始議論了,老實說李恪這個想法並不新鮮,就像突厥那邊,大唐就採用了分封多位大汗的辦法進行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