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錢細眯起眼。
老秀才反而老神在在。
陳平安如實回答:“陰陽家陸氏,就會是下一個正陽山,可能更慘。”
禮聖笑道:“山上恩怨我還是見過一些的。”
老秀才幫忙補了一句,“不也沒管。”
陳平安欲言又止。
禮聖舉了個例子,“人和螞蚱。”
一個都沒問什麼,一個就給了個莫名其妙的答案。
陳平安卻點點頭,懂了。
寧姚是懶得多想,終於開始舉杯喝酒。曹晴朗是百思不得其解,裴錢是一臉茫然,滿頭霧水。
螞蚱斷了條腿,還能活蹦亂跳。
而作為有靈眾生之長的人,撇開修道之人不談的話,反而無法擁有這種強大的生命力。
陳平安一聽到這個比喻,就立即聯想到了仙家渡船,在早先陳平安的想象中,一條穿梭雲海的渡船,照理來說,是環環相扣、極其精密的存在,但是事實上,一艘仙家渡船的構建組成,除了那些秘不示人的關鍵陣法中樞,此外一切,其實要遠遠比陳平安想象中……粗糙。
那麼同理,整個人間和世道,是需要一定程度上的間隙和距離的,自己先生提出的天地君親師,一樣皆是如此,並不是一味親近,就是好事。
禮聖如果對浩然天下處處事事管束嚴苛,那麼浩然天下就一定不會是今天的浩然天下,至於是可能會更好,還是可能會更糟糕,除了禮聖自己,誰都不知道那個結果。最終的事實,就是禮聖還是對很多事情,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為何?是有意一樣米養百樣人?是對某些錯誤寬容對待,還是本身就覺得犯錯本身,就是一種人性,是在與神性保持距離,人之所以為人,恰恰在此?
崔東山曾經丟擲一個極其古怪的論點,有人成為功德圓滿的儒家聖人,或是成佛,或是成為白玉京的無垢真人,其實都是天大好事,那麼假設若是有朝一日,人人果真皆是無錯無過的聖人了?假設人人是文聖,是亞聖,又是如何場景?千萬億萬人如一?到底是天大的幸事,還是會讓我們這些修心不夠的凡俗夫子,在今天就稍稍覺得有點心有餘悸?
陳平安越想越遠,自己渾然不覺,等到拿起了酒杯,喝過了一口酒水,這才回過神,立即收斂那些神遊萬里的繁雜念頭。
禮聖說道:“想好了要去哪裡?”
陳平安說道:“劍氣長城。”
老秀才鬼鬼祟祟,朝一旁禮聖開始擠眉弄眼。
禮聖搖搖頭,毫無意義的事情,已經證明你這個關門弟子,再無半點塑造出陰神和陽神身外身的可能了。
老秀才猶不死心,再試試看。
禮聖還是搖頭。
老秀才抬起下巴,朝那仿白玉京那個方向撇了撇,我好歹吵架一場,還吵贏了那位死活看不順眼文廟的老夫子。
禮聖沒理睬,站起身,老秀才已經提前屁顛屁顛,來到禮聖身邊,伸出雙手。
禮聖無可奈何,只得對陳平安說道:“此行遠遊劍氣長城,你的情形,會跟文廟那邊差不多,類似陰神出竅遠遊。”
陳平安點頭,然後伸出一手,將那把長劍夜遊握在手中。
如此正好,京城剛好有件可大可小的事情,讓陳平安比較留心,如果真能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可以驗證某個心中所想,說不定就能回答學生崔東山當年提出的那個問題,可能最後答案還是不對,但好歹是作為先生對學生的一個答覆。
下一刻,就像只有寧姚憑空消失,而留下來的陳平安,唯獨手中少了那把夜遊劍。
禮聖走向院門,老秀才和陳平安都跟上。
陳平安轉頭對兩位學生弟子笑道:“你們可以去書樓裡邊找書,有相中的就自己拿,不用客氣。”
曹晴朗和裴錢進了書樓,裴錢沒打算借書,卻看到曹晴朗跟個匪寇差不多,都不是什麼賊不賊的了,眨眼功夫,就拿了好幾本。
裴錢沒好氣道:“你差不多就得了。”
曹晴朗沒理睬她,很快就從手裡拿書變成了懷捧一堆書籍,看架勢,是有借無還的那種。
裴錢拿他沒轍,覺得要還是小時候的自己,早就一腳踹過去了。
曹晴朗沒來由說道:“你是不是有本冊子,專門記錄先生的板栗?”
裴錢怒道:“你怎麼知道的?!”
這件事,可是暖樹姐姐跟小米粒都不知道的。